[发明专利]一种抗菌止血复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3317.5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9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嘉华;王风华;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18;A61L15/24;A61L15/44;A61L15/46;D04H1/42;D04H1/4374;D04H1/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止血 复合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抗菌止血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敷料包括基底层和纳米纤维修饰层,基底层为壳聚糖水刺无纺布,纳米纤维修饰层为烷基化壳聚糖/酸化碳纳米纤维/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薄膜,通过静电纺丝的方式将纳米纤维修饰层材料修饰在基底层的壳聚糖水刺无纺布上,制备得到具有抗菌止血功能的复合敷料。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合敷料的基底层能够快速凝血,纳米纤维修饰层能够杀死细菌,减少血液的过度流失以及促进凝血。基底层和纳米纤维修饰层协同凝血,加快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实现快速止血。该复合敷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快速止血功能和杀菌性能,有望用于临床急救、战场救护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医用的抗菌止血复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创伤、烧伤、外科手术、战斗创伤等皆可造成机体产生创面及出血。在伤口较轻的情况下,出血可以由人体自身止血机制停止。但是当出血不可控时,往往会造成伤者的死亡或者是截肢,并且这类死亡占全世界所有创伤死亡的30%以上,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接受紧急治疗之前,因此早期介入止血对重大创伤的生存和最佳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市面上有以下几种止血材料:(1)蛋白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2)铝硅酸盐(高岭土和沸石),(3)多糖(纤维素,葡聚糖和壳聚糖)。虽然蛋白类材料具有高效的凝血能力,但是使用不便并且价格高昂,而铝硅酸盐材料往往具有一定毒性。目前使用最多的多糖包括纤维素和壳聚糖,而纤维素的凝血能力有限,因此壳聚糖成为高效,安全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凝血产品。壳聚糖水刺无纺布已被广泛用在创伤止血等领域,但是其依然会存在止血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血液,止血效果和抗菌效果有限等问题。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表明,通过对壳聚糖进行烷基化改性大大提高了壳聚糖的凝血能力,其止血机理与单纯的壳聚糖不同,主要通过烷烃链与血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形成网状凝胶,利用烷基化壳聚糖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显著的止血性能,但其抗菌性能不佳。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造成了耐药菌的出现,多药耐药细菌(MDR)来源的伤口感染加剧了愈合的难度,因为用于杀死这些细菌的有效抗菌剂较少。光热疗法(PTT)对机体损伤小,不易产生耐药性,是预防伤口感染的最佳选择。在目前的研究中,各种光热剂用于伤口敷料,如氧化石墨烯(GO),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DA-NPs),碳纳米纤维(CNF)。其中碳纳米纤维因为其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被广泛用于光热杀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抗菌止血复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基底层为快速止血的壳聚糖水刺无纺布层,纳米纤维修饰层为烷基化壳聚糖/酸化碳纳米纤维/聚乙烯醇组成的止血抗菌,防止血液损失的纳米纤维层。该复合敷料具有快速止血、防止血液损失、高效抗菌的功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菌止血复合敷料,包括基底层和纳米纤维修饰层组成,所述的基底层为壳聚糖水刺无纺布,所述的纳米纤维修饰层是由以下原料经静电纺丝制备而成的纳米纤维膜:烷基化壳聚糖、酸化碳纳米纤维、聚乙烯醇。其中聚乙烯醇辅助烷基化壳聚糖进行电纺,从而提高纺丝液的可纺性,对碳纳米纤维进行酸化从而减少碳纳米纤维在纺丝液中的聚集,提高纺丝液的均一性。
所述抗菌止血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壳聚糖水刺无纺布固定在静电纺丝的滚筒收集器上;
步骤2:将烷基化壳聚糖的乙酸水溶液、酸化碳纳米纤维的乙酸悬浮液、聚乙烯醇的水溶液混合均匀制备得到纺丝液,置于真空环境脱气泡后将纺丝液置于推进泵中,调节静电纺丝参数得到复合敷料;将获得的复合敷料置于真空环境中干燥,除掉未挥发的有机溶剂。
步骤1中,壳聚糖水刺无纺布中,壳聚糖的含量为30%-70%,优选为50%。
步骤2中,烷基化壳聚糖的乙酸水溶液、酸化碳纳米纤维的乙酸悬浮液、聚乙烯醇的水溶液的体积比为8:12:1。
步骤2中,烷基化壳聚糖的乙酸水溶液中,烷基化壳聚糖的质量百分浓度为3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33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铆装置
- 下一篇:液压支架控制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