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困人员搜救系统及搜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26819.3 | 申请日: | 202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9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昱朗;邢铭涵;王浩源;梁继烨;黄予;李然;王薇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衡阳市科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1 | 代理人: | 刘政旺 |
地址: | 421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困 人员 搜救 系统 方法 | ||
1.受困人员搜救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四旋翼飞行器、单片机、PC机、毫米波雷达和遥控器;
四旋翼飞行器包括机架、无刷电机、螺旋桨、毫米波雷达及飞行控制单元;机架上端设有呈“十”字形分布的四根等长的支杆,下端设有起落架;四个无刷电机分别固定安装在每根支杆的末端;四个螺旋桨分别安装在四个无刷电机的机轴上;毫米波雷达安装在机架上,其探测方向朝向机架正下方,其内部包含2根发射天线和4根接收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飞行控制单元安装在机架上,飞行控制单员包括控制芯片、惯性测量模块、电池、电机驱动模块及电压稳压模块;控制芯片与惯性测量模块电连接;电池通过电机驱动模块与无刷电机电连接,从而为无刷电机供电,电池通过电压稳压模块与控制芯片电连接,从而为控制芯片供电;控制芯片、电机驱动模块、电池、电压稳压模块依次电性连接并形成PID闭环;
单片机上设有信号输入端口和信号输出端口,单片机的信号输入端口分别与毫米波雷达和遥控器通信连接,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PC机和飞行控制单元的控制芯片通信连接;遥控器用于控制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姿态,PC机用于显示基于毫米波雷达获取的实时雷达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困人员搜救系统,其特征是:毫米波雷达内部包含多阶RC滤波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困人员搜救系统,其特征是:四旋翼飞行器还包括地图获取模块;地图获取模块包括里程计、加速度传感器及摄像头;里程计、加速度传感器及摄像头均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摄像头用于获取四旋翼飞行器下方地面的视野;地图获取模块与PC机通信连接。
4.一种受困人员搜救方法,基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困人员搜救系统,其特征是,步骤如下:
S01,覆盖式快速搜索:
四旋翼飞行器接到搜救任务后,全速飞行前往目标区域,即将到达目标区域的边界时,四旋翼飞行器减速飞行并降低飞行高度,到达目标区域的边界后,毫米波雷达开始工作,搜寻目标区域内的受困人员;四旋翼飞行器在目标区域的飞行路线呈蛇形盘管状的路线,从而实现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路径将目标区域全覆盖;四旋翼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同步执行以下操作:
a、毫米波雷达获取的检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单片机,再通过数据线传输至PC机上,通过PC机显示实时雷达图;
b、通过里程计、加速度传感器和摄像头综合获取环境信息,由PC机通过拓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从而获得环境地图,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结果计算出四旋翼飞行器当前的位置坐标、姿态角和行进速度;
本步骤中,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为3-4m/s,飞行高度为8-10m;
S02,针对疑似目标悬停检测:
a、四旋翼飞行器在飞行途中,毫米波雷达14一直在持续检测,检测效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判率,有可能将与人体回波信息相似的其它动物或物体误判为受困人员,此状态下搜寻到的受困人员均称为“疑似目标”;
b、当搜寻到“疑似目标”后,四旋翼飞行器进一步降低高度,移动至目标正上方,保持悬停,再通过毫米波雷达进行检测,从而准确判断“疑似目标”是否为受困人员;
c、若非受困人员,则四旋翼飞行器抬升飞行高度至8-10m,沿既定的路线继续飞行检测;若为受困人员,则将目标的坐标通过单片机上传至PC机,并持续定位追踪目标,直至救援人员前来施救;
本步骤中,四旋翼飞行器悬停高度为5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困人员搜救方法,其特征是:毫米波雷达杂波抑制方法如下:毫米波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中,除人体信息之外的障碍物、动物、地面、花草树木的信息均称为杂波;杂波集中出现在回波中的零频附近和整数倍脉冲重复频率处;将直流置零以滤除零频附近的杂波;通过多阶RC滤波器滤除整数倍脉冲频率杂波时,所述的多阶RC滤波器在任意整数倍脉冲重复频率处具有高阻带,能够有效过滤整数倍脉冲重复频率处的杂波,而其它任意频段是通带,让有效目标的信息通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受困人员搜救方法,其特征是:受困人员定位算法如下:将“受困人员”简称为“目标”;通过毫米波雷达检测到目标后,得到目标的距离和多普勒速度信息,但想要实现定位还需要得到目标角度信息,即目标回波信号的入射角;具体做法是进行3D-FFT 运算:首先对各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2D-FFT运算,即进行距离维和多普勒维的傅里叶变换,得到距离-多普勒信息矩阵;然后将距离-多普勒矩阵组合成一个三维矩阵,并沿着接收天线的方向进行 3D-FFT 处理,即角度维FFT,即可得到目标回波信号的方位角;最后结合毫米波雷达与目标的距离S和目标方位角,计算得到目标在雷达坐标系中的二维坐标,实现对目标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华大学,未经南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681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