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33911.2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86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斌;谢亮;杨光煜;李春磊;于沉香;刘绍卿;尤涵锐;吴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5/46;E02D31/12;E02D5/74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扰动 地下 圆筒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圆筒式结构包括由水泥土搅拌桩(1)咬合围设而成的圆筒状外层支护结构、紧贴水泥土搅拌桩(1)内壁的圆筒状内衬墙(3)、置于外层支护结构和内衬墙(3)顶面的冠梁(2)和等距插入水泥土搅拌桩(1)内的锚杆抗浮结构;所述冠梁(2)置于水泥土搅拌桩(1)和内衬墙(3)的顶面,且水泥土搅拌桩(1)的顶面低于内衬墙(3)的顶面,冠梁(2)的宽度大于水泥土搅拌桩(1)和内衬墙(3)的宽度之和,在水泥土搅拌桩(1)与内衬墙(3)的接触面开设有多个向内凹陷的条带状凹槽(4),并在内衬墙(3)浇筑时,同时在条带状凹槽(4)内浇筑与内衬墙浇筑料相同材料形成多个连接部件;所述锚杆抗浮结构包括抗浮锚杆(5)和H型钢(9),所述抗浮锚杆(5)的端部设有扩大头锚固段,所述H型钢(9)的内侧设有多个直径与抗浮锚杆(5)直径相匹配的固定环(9-1),抗浮锚杆(5)穿过多个固定环(9-1)与H型钢(9)连接,且抗浮锚杆(5)的扩大头锚固段位于H型钢(9)下端;所述抗浮锚杆(5)与H型钢(9)在水泥土搅拌桩(1)浇筑尚未初凝时通过静压的方式压入水泥土搅拌桩(1)内,并在冠梁(2)施工完成后,H型钢(9)上端伸出冠梁(2),抗浮锚杆(5)的上端通过锚固件锚固在冠梁(2)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9)在插入水泥土搅拌桩(1)之间涂覆有减摩剂,并在H型钢(9)高出冠梁(2)的顶部设有吊环(12);所述H型钢(9)在内衬墙(3)施工完成后通过吊机拔出,并在拔出H型钢(9)的空隙中注入水泥浆液与抗浮锚杆(5)形成整体式锚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锚杆(5)的扩大头锚固段包括中心钢管(7)、焊接在钢管(7)上的2~4片钢板(6)和焊接在钢管(7)底端的锥形端头板(8),抗浮锚杆(5)下端穿过中心钢管(7)与锥形端头板(8)连接;在最上方的钢板(6)上表面设有定位槽(6-1),所述H型钢(9)的下端嵌入定位槽(6-1)内;所述抗浮锚杆(5)的锚固件包括锚垫板(11)和锚具(13),在冠梁(2)顶部预留有锚定凹槽(2-1),锚定凹槽(2-1)下方混凝土中设置有附加钢筋(10),在锚杆张拉结束后,锚定凹槽(2-1)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抹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带状凹槽(4)间隔500~1000mm布设,在内衬墙(3)浇筑前,针对水泥土搅拌桩(1)桩体与内衬墙(3)结合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深度为20~30mm,在凿毛处理完成后单边支模浇筑内衬墙(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9-1)沿着H型钢(9)沿长度方向焊接在H型钢(9)中间横板上,多个固定环(9-1)的间距为1000~20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扰动抗浮地下圆筒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通过连接钢筋(14)与内衬墙(3)连接,连接钢筋(14)为冠梁预留钢筋;所述冠梁(2)宽度方向两端各超出水泥土搅拌桩(1)和内衬墙(3)外缘100~200mm,水泥土搅拌桩(1)区域的冠梁(2)底标高低于内衬墙(3)区域的冠梁(2)底标高300~5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391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