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5354.8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5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汪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灿辰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C12Q1/06;C12Q1/14;C12R1/445;C12R1/385;C12R1/125;C12R1/685;C12R1/7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射 用伏立康唑 微生物 限度 检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最后一次加菌)供试液20ml冲洗800ml,进行需氧菌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计数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麦角甾醇,避免了伏立康唑造成的真菌生长抑制作用,各菌株回收比均符合规定。本发明的检查方法科学合理,操作简单,试验结果准确、稳定,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使注射用伏立康唑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得以顺利开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检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背景技术
对药品非无菌产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控制是对药物安全控制的基本检测项目。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我国的质量标准规定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按照微生物限度控制标准为≤10CFU/100ml,即细菌总数与霉菌酵母菌总数之和不得超过10CFU/100ml。
然而,对于某些特定药品(如伏立康唑)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由于药品具备抗菌活性,常规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无法实现,应首先消除其抗菌活性,并通过实验验证抗菌活性去除的是否彻底,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是由美国辉瑞(Pfizer)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该药为氟康唑的衍生物,是在氟康唑结构的丙基骨架上加入了一个甲基,并用一个氟代嘧啶环取代了氟康唑的三唑环。与氟康唑相比,伏立康唑具有抗菌谱更广、抗菌效力更强的特点,这使得如何有效地去除伏立康唑药物的抗菌活性,进而快速建立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成为研究重点。
现有技术中,即使采用目前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去除抑菌最有效的薄膜过滤法,也往往因为滤膜上残存的微量药物抑制阳性菌的生长。继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实验发现,在采用薄膜过滤法(最后一次加菌)对伏立康唑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霉菌和酵母菌试验组计数结果中无菌生长,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回收比不符合规定,导致计数方法不适用,无法顺利完成注射用伏立康唑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方法学验证。
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能够采用的手段是降低样品浓度、加大冲洗量,但存在很多缺陷:机械冲洗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药物在滤膜上的基本吸附量与冲洗达到一个平衡,使得增大冲洗量难以对其彻底去除。长时间、大体积冲洗是无菌检查所不允许的,这样可能造成滤膜孔径的变化而使检验结果无效,也可能因为长时间液流的剪切力造成污染微生物体的死亡而出现漏检,降低检出率,使用的滤膜过多也会增加企业的检测成本等。
鉴于此,进行深入研究后,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可进行供试品需氧菌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本发明的检查方法科学合理,操作简单,试验结果准确、稳定,避免了因伏立康唑造成的真菌生长抑制作用,使注射用伏立康唑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得以顺利开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主要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对注射用伏立康唑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0.02~0.1mg/ml的麦角甾醇。优选加入浓度为0.02mg/ml的麦角甾醇。
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所述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其中,需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霉菌和酵母菌包括黑曲霉、白色念珠菌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一种注射用伏立康唑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供试液配制:取注射用伏立康唑待测样品,加入生理盐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mg/ml的供试液;
(2)菌液制备:接种菌种至培养基,培养后,稀释成浓度为10~100cfu/ml的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灿辰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灿辰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53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