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C-H芳基化环化反应的5,5-螺硅芴的合成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341630.1 申请日: 2021-11-12
公开(公告)号: CN113956278A 公开(公告)日: 2022-01-21
发明(设计)人: 杨修光;裴晓东;骆艳华;吴忠凯;朱叶峰;申保金;张玲;张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 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F7/08 分类号: C07F7/08
代理公司: 北京谱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44 代理人: 王芊雨;张慧娟
地址: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芳基化 环化 反应 螺硅芴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5,5‑螺硅芴的合成方法,包括:以2‑(三甲基硅)苯基三氟甲烷磺酸盐、二苯基二羟基硅烷为起始原料,在溶剂存在下,在催化剂、配体和碱的作用下,经C‑H芳基化环化反应,一锅法合成5,5‑螺硅芴。本发明的合成方法中采用的配体为芳基膦类衍生物,可以与铑盐生成环铑中间体,有效增加了催化剂反应效率,实现反应的连续快速进行,反应条件温和,通过一锅两步偶联环化方式,历经C‑H芳基化环化过程,构建含两个五元硅杂环的螺硅芴结构,缩短了反应步骤,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2‑溴联苯或2,2’‑二溴联苯为反应原料,为5,5‑螺硅芴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路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属于一类螺双芴类衍生物的有机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经C-H芳基化环化反应的5,5-螺硅芴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因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具有轻、薄、广视角、高对比、低能耗、高响应速度、全彩曲面及可绕曲性等特点,在全彩显示器和便携式电子装置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有机发光器件一般由阳极、有机层、金属阴极组成,其中有机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现有技术中主体材料多采用咔唑基团,使材料具有高额空穴传输能力,但咔唑基团C-N键容易分解,影响器件的耐久性,螺环连接键的引入可有效增强器件的稳定性。螺芴系列的化合物因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在电致发光、场效应晶体管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硅原子取代碳原子可以有效提高此类材料的光稳定性,但目前对于硅原子取代中心碳原子的螺硅芴衍生物(即5,5-螺硅芴类衍生物)的研究较少。

目前,合成5,5-螺硅芴类衍生物的报道的方法,主要通过2-溴联苯或2,2’-二溴联苯经低温锂化,与卤硅烷锂卤取代环化合成制备。根据文献报道,5,5-螺硅芴主要有以下合成路线。

路线一:2013年,Kazuhiko Takai(Angew.Chem.Int.Ed.2013,52,1520–1522)等报道了一种铑催化双[(1,1’-联苯)-2-基]硅烷合成5,5-螺硅芴的方法,该步收率在90%以上。具体合成步骤包括:第一步:使用2,2’-双溴联苯为起始原料,在-78℃条件下经丁基锂拔溴生成相应的芳基锂试剂;再与四氯硅烷反应生成双[(1,1’-联苯)-2-基]硅烷;第二步:制备的双[(1,1’-联苯)-2-基]硅烷在铑催化下实现分子内环化,生成5,5-螺硅芴;反应方程式为:

路线一:2019年,Yasutomo Segawa(Science 2019,365,272–276)等报道了一种以1’,4’-二氢-对三联苯衍生物(S11)为催化剂,2,2’-双溴联苯一锅两步合成5,5-螺硅芴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2,2’-双溴联苯在-78℃条件下生成相应的芳基锂,再经S11催化与三氯硅烷反应生成5,5-螺硅芴,收率为99%;反应方程式为:

路线三:2019年,Paul Knochel(Angew.Chem.Int.Ed.2019,58,15631-15635)等报道了一种以2-溴联苯为原料,一锅法合成5,5-螺硅芴的方法,具体包括:首先-50℃条件下LaCl3·2LiCl与正丁基锂反应生成nBu2LaCl·4LiCl;随后该中间体与2-溴联苯反应生成镧五元环中间体,升温至0℃与四氯化硅反应生成5,5-螺硅芴,收率为67%;反应方程式为:

但是,上述合成方法存在如下缺点或不足:

(1)路线一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2,2’-双溴联苯合成双[(1,1’-联苯)-2-基]硅烷中间产物,再在铑催化下实现分子内环化合成5,5-螺硅芴,步骤冗长,整个路线的反应总收率较低;而且反应的第一步需要-78℃条件低温锂化,反应条件苛刻;丁基锂试剂的使用存在危险性,合成方法工业化困难;采用的起始原料2,2’-双溴联苯本身需要多步合成,且价格昂贵,工业化生产的成本高、无法控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16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