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44214.7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3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惟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215131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管翅式蓄冷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包括:换热器外壳、汇集进口管、汇集出口管以及蓄冷换热模组,所述蓄冷换热模组包括数个设置在换热器外壳中的蓄冷换热模块单元,所述蓄冷换热模块单元分别包括布液器、进液端板、载冷剂管路、肋片、单元壳体、翅片、出液端板和集液器,所述载冷剂管路间隔设置在单元壳体中,且两端分别延伸至进液端板和出液端板中,所述横向肋片分别连接在相邻两根载冷剂管路之间以及单元壳体两侧壁与邻近载冷剂管路之间,所述纵向肋片设置在载冷剂管路与单元壳体顶壁之间以及载冷剂管路与单元壳体底壁之间。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述的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提升了蓄冷、释冷速度以及温度场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冷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蓄冷换热器通常是采用换热管套翅片的形式安装于蓄冷外壳内部,换热管中通入载冷剂,蓄冷外壳中存储有蓄冷剂,翅片扩展了换热面积,有利于缩短蓄冷时间。
当蓄冷板需要向外部空气放冷时,其外壳与内部蓄冷剂导热距离远,接触面积有限,气流途径外壳表面时的传热效果不好,导致不能快速放冷,更不能进行均匀放冷,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解决蓄冷过程时间过长、释冷过程的释冷速度较慢且温度场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包括:换热器外壳、汇集进口管、汇集出口管以及蓄冷换热模组,所述蓄冷换热模组包括数个设置在换热器外壳中的蓄冷换热模块单元,所述蓄冷换热模块单元分别包括布液器、进液端板、载冷剂管路、肋片、单元壳体、翅片、出液端板和集液器,所述进液端板和出液端板设置在单元壳体的两端,所述载冷剂管路间隔设置在单元壳体中,且两端分别延伸至进液端板和出液端板中,所述肋片包括横向肋片和纵向肋片,所述横向肋片分别连接在相邻两根载冷剂管路之间以及单元壳体两侧壁与邻近载冷剂管路之间,所述纵向肋片设置在载冷剂管路与单元壳体顶壁之间以及载冷剂管路与单元壳体底壁之间,所述翅片间隔设置在单元壳体的顶面及底面,所述布液器设置在进液端板上并与载冷剂管路前端相连通,所述集液器设置在出液端板上并与载冷剂管路末端相连通,所述汇集进口管与布液器直接或者间接连通并延伸至换热器外壳外侧,所述汇集出口管与集液器直接或者间接连通并延伸至换热器外壳外侧。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外壳两端预留通风口。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蓄冷换热模组中的多个蓄冷换热模块单元横向间隔排布在换热器外壳中。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多个蓄冷换热模组上下间隔排布在换热器外壳中。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布液器上分别设置有与汇集进口管相连接的第一支管,所述集液器上分别设置有与汇集出口管相连接的第二支管。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载冷剂管路、肋片、单元壳体及翅片采用一体化结构,通过肋片在单元壳体中形成多个相隔的蓄冷剂腔体,所述蓄冷剂腔体中存储有蓄冷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端板和出液端板中设置有与载冷剂管路对应的插孔。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单元壳体一侧设置有第一榫槽,所述单元壳体另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榫槽对应的第一榫头,相邻两个单元壳体通过第一榫槽及对应的第一榫头形成榫卯固定结构。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外壳一侧内壁设置有与第一榫槽对应的第二榫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外壳一侧内壁设置有与第一榫头对应的第二榫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惟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惟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42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