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44322.4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颜景斌;高崇禧;沈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26;H02J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upfc 电源 负载 不平衡 补偿 方法 | ||
1.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拓扑结构包括微网电源、微网负载、公共电网连接点PCC1、微网连接点PCC2、UPFC并联侧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串联侧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直流侧电容、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PFC并联侧一次绕组A、B、C相分别并联于PCC1处线路的A、B、C相;所述的UPFC串联侧二次绕组对应的一次绕组为UPFC串联侧一次绕组,串联于PCC1和PCC2之间;所述的微网电源并联于PCC2上;所述的微网负载并联与PCC2上;所述的UPFC并联侧二次绕组对应的一次绕组为UPFC并联侧一次绕组,与并联侧变换器串联;所述的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串联于UPFC并联侧二次绕组和直流侧电容之间;所述的直流侧电容串联于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和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之间;所述的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串联于直流侧电容和UPFC串联侧一次绕组之间;所述的UPFC串联侧一次绕组与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串联;所述的控制器分别向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发送6路并联侧变换器开关管信号和6路串联侧变换器开关管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UPFC并联侧一次绕组为不带分接头绕组,且三相绕组联结方式为星形不接地联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UPFC串联侧一次绕组为不带分接头绕组,且三相绕组联结方式为星形不接地联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UPFC并联侧二次绕组为不带分接头绕组,且三相绕组联结方式为星形不接地联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UPFC串联侧二次绕组为不带分接头绕组,且三相绕组分别串联在三相线路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采用三相可控全桥加LC滤波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采用三相可控全桥加LC滤波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UPFC的微网电源及负载不平衡补偿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器包含并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器、串联侧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器;控制方法包括UPFC并联侧不平衡电流补偿控制、UPFC串联侧不平衡电压补偿控制;具体控制结构为:UPFC并联侧不平衡电流补偿控制采用dq轴解耦的负序线路电流外环和负序变换器电流内环PI控制,UPFC串联侧不平衡电压补偿控制采用dq轴解耦的负序PCC2电压外环、负序线路电压中环和负序变换器电流内环PI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432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