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胶囊电池阻燃封装包的封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2484.2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9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峰;丁雨杭;饶顺;高振海;郑雅丹;董婷月;厉松瑜;肖阳;高菲;张天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50/119 | 分类号: | H01M50/119;H01M50/124;H01M50/193;H01M50/186;H01M50/143;A62C3/16;A62C37/1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洪荒之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李向丹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胶囊 电池 阻燃 封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胶囊电池阻燃封装包的封装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合金片制备:裁剪两块铟锡铋合金片;步骤S2;将封装材料涂抹至铟锡铋合金片的边侧部;步骤S3装料;当阻燃材料为固体时,铟锡铋合金片边侧部预留边框并将阻燃材料置于边框内部;当阻燃材料为液体时,两片铟锡铋合金片合盖且其中三边加热软化后冷却形成预制封装袋;步骤S4:将两个铟锡铋合金片未密封的周边涂抹聚氯乙烯和聚乙烯,再将聚氯乙烯和聚乙烯加热软化,最后自然冷却,形成封装胶囊。本封装包实现了对电池热管理的分级调控,有效地按照不同的热管理情况对电池进行管理,并且针对电池的热失控风险设置了三道防线,相比传统的封装方法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锂离子胶囊电池阻燃封装包的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化石能源的局限性催生了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作为二次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工业产品。但锂离子电池性能不稳定所带来的困境让电动汽车的推广迟迟无法全面进行。由于锂离子的化学特性,锂离子电池在恶劣工况或是碰撞、过压、过热等环境下可能发生热失控的现象。此外,电池的不当使用,比如短路、过充等,也有可能造成电池失效,引发热失控、着火甚至是爆炸等危险现象。
因此,电池安全防护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
对于电池热失控的管理方式在科研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实例,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包括胶囊电池阻燃包。将阻燃物质以胶囊的形式封装在电池里,形成阻燃封装包,以温度作为触发条件,对电池的安全性能进行管理。
这种阻燃封装包利用以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外包装对电池反应进行安全性调控。通过软化温度与电池热管理温度相接近的粘性材料,比如聚乙烯等对有机材料,比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封装外壳进行粘合。这种阻燃封装包可以在电池内部反应过激而导致温度失控时软化破裂并释放出封装包内的阻燃物质,达到抑制热失控的目的。如果热失控过于剧烈而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胶囊本体也会随之软化溶解,大量释放出阻燃物质,直接将电池毒化,阻碍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但是传统方式封装的阻燃胶囊对热失控不能分级调控,只在热失控危险温度起始工作。一旦其开始工作,其对电池的破坏性较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胶囊电池阻燃封装包的封装方法,以解决不能分级调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胶囊电池阻燃封装包的封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合金片制备:裁剪两块相同尺寸的铟锡铋合金片;
步骤S2;将封装材料均匀地以一定的宽度涂抹至铟锡铋合金片的边侧部;
步骤S3装料;当阻燃材料为固体时,铟锡铋合金片边侧部预留一定宽度的边框并将阻燃材料置于边框内部;当阻燃材料为液体时,两片铟锡铋合金片合盖且其中三边加热软化后冷却形成预制封装袋,将阻燃材料由预制封装袋的未软化的一边注入预制封装袋内;
步骤S4:将两个铟锡铋合金片未密封的周边涂抹聚氯乙烯和聚乙烯,再将聚氯乙烯和聚乙烯加热软化,最后自然冷却,形成封装胶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步骤S1中的两块铟锡铋合金片的尺寸为15mm×15mm×0.1mm,且边角处为圆角设置。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步骤S2中封装材料涂抹的宽度为2mm。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中的封装材料为对苯甲酸乙二醇酯。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S3中放置阻燃材料前后需称重并确定阻燃材料质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步骤S3中,在阻燃材料为固体时,铟锡铋合金片边侧预留的边框宽度为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24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