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颗粒自动化打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66597.8 | 申请日: | 202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9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韦韦;王敏雪;陈黎卿;郑泉;梁念喜;刘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B1/06 | 分类号: | B65B1/06;B65B1/32;B65B43/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广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11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颗粒 自动化 打包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颗粒自动化打包系统,包括机架、上袋扶袋机构、储料仓、放料机构、第一落料斗、称重机构和夹袋机构,机架中部设有撑挡板,机架内侧对称设有侧板,侧板上设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设有滑块,机架顶部设有顶板,上袋扶袋机构与撑挡板和滑块连接,储料仓与顶板紧固连接,放料机构与储料仓连接,第一落料斗设于储料仓正下方,且与顶板下端紧固连接,称重机构与机架顶部下方连接,夹袋机构与称重机构连接,实现了自动化上袋—夹袋—装料称重和扶袋—堵料—解除夹袋进行落料—解除扶袋—运输—封口的全过程,将生物质颗粒高效、快速、精准的打包成小贷包装,不仅方便运输,而且方便进入超市进行销售,解决了生物质能源颗粒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颗粒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颗粒自动化打包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以及“三剩物”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环保新能源。
生物质颗粒特性:生物质颗粒的直径一般为6-8毫米,长度为其直径的4-5倍,破碎率小于1.5%-2.0%,干基含水量小于10%-15%,灰分含量小于1.5%,硫含量和氯含量均小于0.07%,氮含量小于0.5%。
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颗粒燃料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相比,不仅具有经济优势,也具有环保效益,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由于形状为颗粒,压缩了体积,节省了储存空间,也便于运输,减少了运输成本。其次,燃烧效益高,易于燃尽,残留的碳量少。与煤相比,挥发份含量高燃点低,易点燃;密度提高,能量密度大,燃烧持续时间大幅增加,可以直接在燃煤锅炉上应用。最后,生物质颗粒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极低,排放的有害气体少,具有环保效益。而且燃烧后的灰还可以作为钾肥直接使用,节省了开支。
据调查,中国农村自制土灶的热效率最高为20%-25%,即使经过改造,节柴灶的热效率也仅为38%-40%。经测算,生物质能颗粒燃烧器(包括炉、灶等)的热效率为87%-89%,因此,按保守的估计,使用专用燃烧器燃用生物质颗粒产品可提高热效率47%左右。
生物质颗粒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烘干—压辊压制—冷却—包装等,如何高效、快速、精准的将生物质颗粒在生产包装过程中打包成小贷包装,方便运输,而且方便进入超市进行销售,是当前随着生物质能源颗粒产业化和商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质颗粒自动化打包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质颗粒自动化打包系统,包括机架、上袋扶袋机构、储料仓、放料机构、第一落料斗、称重机构和夹袋机构,所述机架中部设有撑挡板,所述机架内侧对称设有侧板,侧板上设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设有滑块,所述机架顶部设有顶板,所述上袋扶袋机构与撑挡板和滑块连接,所述储料仓与顶板紧固连接,所述放料机构与储料仓连接,所述第一落料斗设于储料仓正下方,且与顶板下端紧固连接,所述称重机构与机架顶部下方连接,所述夹袋机构与称重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袋扶袋机构包括气缸一、卡扣、卡块、平台板、悬臂板和弹簧箍套,所述气缸一的缸体与撑挡板紧固连接,所述气缸一的活塞杆端部与卡扣连接,所述卡扣与卡块卡接,所述卡块与平台板下端紧固连接,所述平台板两侧与滑块连接,所述悬臂板一端与平台板上端中间紧固连接,所述弹簧箍套与悬臂板另外一端紧固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簧箍套上设有豁口。
优选的,所述放料机构包括转轴、气缸二、桥接件、关节轴承连杆和转杆,所述转轴两端通过带座轴承与储料仓外壁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挡料板,所述气缸二的缸体与储料仓外壁中部紧固连接,所述气缸二的活塞杆端部与桥接件紧固连接,所述关节轴承连杆对称设置两个,每一个关节轴承连杆一端与桥接件铰接,另外一端与转杆一端铰接,转杆另外一端与转轴连接驱动转轴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65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