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82032.9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7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栗琳;张丽丽;肖冰心;王春静;丁亮;周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豪思睦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0 | 分类号: | G01N33/50;G01N30/72;G01N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徐乐 |
地址: | 415400 湖南省常德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评估 冠状动脉 疾病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包括:用于检测受试对象的样品中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Cer(d18:1/16:0)、Cer(d18:1/18:0)、Cer(d18:1/20:0)、Cer(d18:1/22:0)、Cer(d18:1/24:0)、Cer(d18:1/24:1)和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PC aa C36:6、PC aa C38:0、PC aa C38:6浓度的检测试剂。本发明的试剂盒能够高效、准确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危险分层、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且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剂盒,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鉴于冠状动脉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预防冠状动脉患者的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仍然是临床上的挑战。每年稳定性冠状动脉患者的死亡率在1-3%之间,非致命性发病率在1-2%之间。在急性病症存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在第一年内)。然而发病风险在各个病人中非常不同,这就需要有效的诊断、危险分层、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的工具来提高病人的识别和管理。
冠状动脉疾病标志物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增加或减少的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它会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满足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高效、准确的标志物的研发亟待加速。
目前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危险分层、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的标志物,大多由于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例如,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联,其被长期用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但是,这些传统的危险分子的测定不能识别出很大一部分具有高风险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因此,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些传统的危险分子,急需寻找一种更准确的、更具预测性的危险因子。神经酰胺是由鞘氨醇和脂肪酸组成,主要通过鞘磷脂酶通路产生,鞘磷脂酶分解鞘细胞膜上的磷脂并释放神经酰胺。同时神经酰胺可以通过新合成通路由六种脂酰选择性神经酰胺合成酶利用简单分子合成。不同的神经酰胺类分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几个关键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可以诱导炎性反应(如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再灌流损伤),而神经酰胺水平在这些炎性反应中升高。一些心血管危险因子和标志物(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可以增加神经酰胺的产生。另外,神经酰胺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许多细胞反应和功能,包括分化、增值、细胞凋亡、活性氧产生和基因表达,这些作用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
磷脂酰胆碱是属于磷脂类物质,磷脂具有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和功能性的作用,研究表明磷脂类物质可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已有大量的分析方法来测量神经酰胺和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包括薄层色谱法、常液相色谱法、免疫化学方法、气相色谱法和串联质谱法。然而,大部分的方法都是为研究工作而非临床使用而设计的,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它们在分子种类水平上无法对神经酰胺进行分析,并缺乏选择性、通量低、精确度和准确性低,因此不能满足临床实验室的要求。同样不能利用传统的免疫实验方法来特异性检测神经酰胺和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只能识别一类神经酰胺分子,它们只在脂肪酸链长度上有所不同。因此,现有抗体的低选择性阻碍了临床有效免疫测定方法的发展(Krishnamurthy,K.,Dasgupta,S.Bieberich,E.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nti-ceramide antibody.J LipidRes 48,968-975, doi:10.1194/jlr.D600043-JLR200(2007).)。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豪思睦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豪思睦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2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