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消防供水系统双重减阻的技术及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86595.5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91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孟筠青;王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A62C3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消防 供水系统 双重 技术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消防供水系统双重减阻的技术及实现方法,属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技术通过向消防用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同时在水带内表面涂覆疏水涂层,实现供水系统双重减阻。该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是:利用分子模拟分别获得表面活性剂、涂层及表面活性剂‑涂层体系的平均水分子吸附量,结合接触角测试实验,筛选减阻体系。该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时:1、基于分子模拟,构建并优化表面活性剂和涂层分子;2、模拟水分子吸附,根据平均吸附量筛选材料;3、计算减阻体系平均水分子吸附量,完成筛选;4、接触角测试实验验证。该技术中表面活性剂降低溶液表面张力,涂层降低表面能并改变表面微结构,其实现方法具有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消防供水系统双重减阻的技术及实现方法,属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灾是目前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不仅会导致物质财产损失,威胁人员生命健康,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影响。随着物质社会不断发展,火灾危险性扩大,导致火灾事故频发,安全、高效的消防工作成为减少火灾损失,保障社会稳定的重点。消防供水系统是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消防用水以生活饮用水为主,供水不足会导致救援工作受阻,火灾损失严重,甚至会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消防水带是消防供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节消防水带长度一般规定为20-25米,水流通过水带时,由于受到沿程阻力影响,引起能量损失,流体总量沿流程减少。因此,消防供水系统减阻不仅对于争分夺秒的消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消防供水系统减阻常见的形式有:一方面,增加疏水涂层。水带涂层一般是在水带织物层外表面涂覆PU、丙烯酸酯、氯磺化聚乙烯等涂层,这些材料通过提供较低的表面能和一定的粗糙结构来提高水在材料表面的静态接触角,提高水带的耐老化性能、耐磨性能和防水性能,保证水或其他灭火材料的输送畅通。另一方面,加入疏水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由亲水基团(头部)和疏水基团(尾部)两部分构成,当其溶解在水中时,可定向排列在界面处,补偿界面的不饱和力场,从而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达到疏水功能。疏水涂层和表面活性剂已在消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存疏水涂层和表面活性剂纷繁复杂,针对性较弱。此外,消防供水系统的减阻作用大多通过单一材料实现,未能在疏水涂层和表面活性剂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共同发挥减阻作用。因此,方便快捷的筛选疏水材料,构建疏水涂层和表面活性剂双重减阻的复合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消防救援效率,降低火灾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发明一种用于消防供水系统双重减阻的技术及实现方法。本发明可以实现方便、快捷的筛选复合体系中疏水涂层和疏水表面活性剂材料,解决水流阻力影响消防供水系统流量及扬程的问题,改善消防供水系统性能,进而有效提高消防救援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构建分子模型。确定多种表面活性剂和涂层分子基本化学信息,基于Materials Studio 8.0分子模拟软件,以相对分子质量为统一标准,利用Visualizer和Forcite模块分别构建并优化现有分子模型;
步骤2,吸附模拟。基于蒙特卡洛方法构建基体模型,依据各分子层结构参数添加对应数量水分子,并利用Sorption模块模拟水分子吸附,得到各体系平均水分子吸附量、吸附能、吸附位点、吸附间距等参数;
步骤3,筛选表面活性剂分子材料和涂层分子材料。根据平均水分子吸附量,分别筛选出多种表面活性剂分子材料和涂层分子材料,平均水分子吸附量越小则疏水性能越好。所选疏水涂层材料应具有无毒无害、质量较轻等特点,表面活性剂材料应具有易溶于水、可阻燃等特点;
步骤4,筛选减阻体系。将步骤3中优选的表面活性剂、涂层材料两两复配,得到多种减阻体系,基于分子模拟,构建并优化表面活性剂-涂层分子模拟体系,计算各体系平均水分子吸附量,筛选性能优良的减阻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65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电膜的制备方法及触控模组
- 下一篇:激光聚变黑腔腔壁结构及黑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