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88901.9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瞿睿;卢舒晴;徐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成(江苏)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71/68 | 分类号: | B01D71/68;B01D6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超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6 | 代理人: | 饶晓玲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渗透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将聚砜基膜在电机传动下浸没于含有胺单体的水相槽1,后经风箱干燥,再浸没于含有胺单体的水相槽2,再次干燥后浸没于含有单体的有机相槽,完成后干燥并送入后处理水箱。本发明设置两个浓度相同的水相槽,当后期膜面浸没浓度降低的水相槽1后,吸附于膜面的单体少于设定值,再浸没水相槽2,水相槽2中胺单体会补充吸附到膜面上,使膜面单体浓度达到设定值,由此可以省略对水相槽单体浓度实时监测的过程,且无需频繁添加或更换水相溶液,降低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可使制备出的反渗透膜性能稳定,成品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反渗透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反渗透技术是膜分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用于科研、医药、食品、饮料、海水淡化等领域。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可以透过水分子而截留绝大部分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胶体物质,从而使透过的纯水与无法透过的浓缩水区别开来。
界面聚合是指将反应单体分别分散到两相或多相体系中,通过载体在相界面处进行的缩聚反应,反应速率相当高且结果不可逆。
在反渗透膜工业制备过程中,水相单体的浓度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界面聚合的程度和膜面性能稳定情况。工业生产中需要随时监测水相槽中胺单体的浓度,当浓度降低时要及时补充胺单体,使整卷膜的界面聚合反应程度一致、性能稳定。但是此种方法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且膜性能并不能保证完全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可以解决膜面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将聚砜基膜在电机传动下浸没于含有胺单体的水相槽1,后经风箱干燥,再浸没于含有胺单体的水相槽2,再次干燥后浸没于含有单体的有机相槽,完成后干燥并送入后处理水箱。
进一步的,所述水相槽1和水相槽2中含有的胺单体类型和浓度完全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水相槽1和水相槽2的膜面浸没时间完全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胺单体类型包括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对苯二胺、哌嗪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胺单体浓度范围为1.0-5.5%。
优选的,所述水相槽1膜面浸没时间为10-120s。
作为更优选的,所述水相槽2膜面浸没时间为10-120s。
优选的,所述有机相槽浸没时间为10-360s。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相槽中单体类型为酰氯单体,如苯三甲酰氯。
与制备反渗透膜的传统工艺流程相比,本发明在水相槽后增加一个完全相同的水相槽。
本发明的优点是:
在传统界面聚合过程中,胺单体脱离水分子依附于基膜表面,水相槽中单体浓度逐渐降低,使运行后期的膜面吸附的胺单体数量少于前期膜面,导致界面聚合反应程度降低,性能不稳定。而本发明设置两个浓度相同的水相槽,当后期膜面浸没浓度降低的水相槽1后,吸附于膜面的单体少于设定值,再浸没水相槽2,水相槽2中胺单体会补充吸附到膜面上,使膜面单体浓度达到设定值。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工业制备上可以省略对水相槽单体浓度实时监测的过程,且无需频繁添加或更换水相溶液,降低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可使制备出的反渗透膜性能稳定,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反渗透膜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成(江苏)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启成(江苏)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8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表面电镀系统及电镀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临床教学用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