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5553.1 | 申请日: | 202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5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洋;董莉;毕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44;F23G5/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瑾;李连生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电池板 及其 废气 处理 资源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的处理设备包括:热解炉、废气焚烧炉及冷凝净化组件。拆除边框、接线盒和背膜的太阳能电池板经过预热,在热解炉中热解,开启热循环风机及抽风机,热解尾气从热解炉排出经过管道进入废气焚烧炉内焚烧,焚烧温度不低于730℃;废气焚烧炉内一部分焚烧后气体通过管道返回热解炉内回收利用,另一部分气体经过冷凝净化组件后排出。本发明采用有机废气焚烧炉处理剥离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废气,燃烧烟气部分回到热解炉中作为热源的补充,实现了余热自循环,有效节约了能源;且高温下,热解废气不凝结,处理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水,产物简单,降低了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热解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回收工艺研究较多,热解法是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热解法是指在缺氧的条件下,将太阳能电池板剥离边框、接线盒和含氟背板,整体预热后在热解炉中加热,加热过程中有机物成分发生化学链的断裂,大部分转化为低级的有机物,变成气态热解产物。太阳能电池板中含有EVA胶膜,在中温下进行热解,发生分解燃烧,由于炉体密闭,氧气有限,在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物质不能充分氧化,燃烧不完全,产生可燃有机物、CO及固定碳等物质,表现出来为黑烟,带有一定的刺激味道,温度降低之后部分会产生冷凝液,凝结在管壁上。为了保持太阳能电池板的完整性,组件热解的设备需要与组件相适应,从而热解废气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也需要与之相匹配。VOCs由于种类较多,来源复杂,因此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针对热解法回收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热解气的处理报道不多。采用其他物质热解的废气回收方法也存在诸多不适用之处。公开号为CN207298981U的中国专利中对有机固废热解废气的回收利用流程进行了公开,但是未对有机固废的热解温度、废气性质以及废气回用各个环节的关键参数进行公开。公开号为CN2103989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有机废气焚烧及余热利用的装置,对余热回收利用的方法是燃烧烟气通过换热实现余热回收,在该专利中,未提及不适用的烟气类型,无焚烧温度等工艺参数。公开号为CN109945211A的中国专利,首先,半焦热解废气需要通入有机吸收剂中,需分离并处理吸收浓缩废液,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其次,燃烧产物直接分离排放,造成余热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专门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热解废气处理和资源化方法,实现自热循环,处理效率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的处理设备包括:热解炉、废气焚烧炉及冷凝净化组件,热解炉上设置有与炉内连通的热风循环风机、热解尾气出口和焚烧气体进口,热解尾气出口设置有可调节频率的抽风机;废气焚烧炉设有燃烧室、热解尾气进口、焚烧气体出口、空气进口和燃料进口;冷凝净化组件包括水冷装置、喷淋塔和活性炭吸附装置3个部分;热解尾气出口和热解尾气进口之间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焚烧气体出口通过一个三通阀分别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三管道的进气端,第一管道的出气端连接至焚烧气体进口,第三管道的出气端连接至冷凝经过组件的进气端;第一管道上设置有与外界气体连通的第一调节阀门及管路内部的第二调节阀门,第二管道上设置有与外界气体连通的第三调节阀门;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太阳能电池板经过200℃预热,在热解炉中热解,开启热循环风机及抽风机,热解尾气通过热解尾气出口排出再经第二管道流入热解尾气进口,进入到废气焚烧炉;
B、热解尾气在废气焚烧炉内焚烧,焚烧温度不低于730℃;
C、打开第二调节阀门,使废气焚烧炉内焚烧后一部分气体通过第一管道进入焚烧气体进口,返回热解炉内回收利用,另一部分气体经过冷凝净化组件后排出。
其中,太阳能电池板为拆除边框、接线盒和氟背板的组件,包括有玻璃、电池片和EVA胶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55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设备及其测试方法
- 下一篇:可实现快速固化的汽车尾门的SMC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