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8006.9 | 申请日: | 202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6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岑静芸;蔡伟;谭捷;莫益燕;庆增利;彭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K5/134;C08K5/526;C08F210/02;C08F210/14;B29B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多层 中空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吹塑塑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99.50‑99.85份、抗氧剂0.05‑0.20份,其中,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8‑5.3g/10min,密度为0.947‑0.951g/cm3,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中1‑己烯共聚单体含量为0.25mol‑0.35mol%。本发明制备的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机械性能较高,可以实现在减少壁厚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的材料强度,可在制品厚度减薄4%~8%的情况下仍然满足下游用户的正常使用,且本发明的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抗氧体系稳定,氧化诱导时间长,适用于进行具有回收层的多层中空容器吹塑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吹塑塑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的多层加工技术是一种可综合各层不同材料的优点、有效避免单一材料的缺点的先进加工方法,由于其可按特定形状加工成型,因而多用于加工多层薄膜、多层片材、多层容器等。多层中空吹塑加工包括以下优点:(1)可一次挤吹成型,减少后续加工环节;(2)可应用于吹塑不规则形状的制品;(3)可将制品的一部分(某一层或多层)根据使用用途需要,使用具有某种特性的材料进行加工制备,提高材料的化学特性、电气特性、阻隔性、机械性能等;(4)对于单一材料难以成型时,可通过多层挤出提高成型效果。
随着塑料轻量化应用的需求,中空制品呈薄壁化发展趋势,通过减薄壁厚度降低加工吹塑的成本,与此同时,要求薄壁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实现在壁厚减薄的条件下,达到满足使用性能的机械强度。
在现有的多层中空吹塑工艺中,为了减少材料的损耗,较为常见的一种加工方式是在其中一层中使用多层挤出型坯的飞边的回收破碎料(即回收层,占比约20%~50%)进行加工如此不断循环。由于有一部分原料将经过多次挤出加工,因此对原料的抗氧化性能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己烯含量适中,分子量高,具有突出的熔体强度、材料刚韧平衡性的吹塑材料,使其可适用于薄壁多层容器的吹塑加工成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99.50-99.85份、抗氧剂0.05-0.20份,其中,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8-5.3g/10min,密度为0.947-0.951g/cm3,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中1-己烯共聚单体含量为0.25mol-0.35mol%。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采用熔体流动速率为4.8-5.3g/10min,密度为0.947-0.951g/cm3,1-己烯共聚单体含量为0.25mol~0.35mol%的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用于制备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由于上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具有较高的高分子量组分含量,且具有适中的1-己烯共聚单体含量,有利于生产较多的长支链,提高材料的熔体强度和拉伸粘度。
由于本发明材料具有较多的长支链,使得材料在进行加工剪切时,具有较好的剪切变稀效果,因而其在保持较高力学性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工成型。
作为本发明所述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环管淤浆工艺装置中,在稀释剂始终处于循环状态下,将乙烯、1-己烯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加入经活化处理的铬系催化剂,调节反应容器内的反应温度为88-90℃,至反应产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8-5.3g/10mim、密度为0.947-0.951g/cm3时,停止反应,得到所述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树脂。
作为本发明所述薄壁多层中空吹塑材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稀释剂为异丁烷,所述铬系催化剂为NTR-973型铬系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80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