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袜机的盲转机构及袜子转移缝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9517.2 | 申请日: | 2021-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0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仲纪;陈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陈仲纪 |
主分类号: | D04B39/08 | 分类号: | D04B39/08;D04B15/88;D04B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转机 袜子 转移 方法 | ||
一种用于袜机的盲转机构及袜子转移缝头方法,包括针筒上安装的织针,袜子拾取装置,袜子拾取装置包括主转移针盘,主转移针盘上安装有主转移针,所述的主转移针盘中心连接有主推杆,主转移针盘外周开有配合主转移针的针槽;所述的主推杆外周密闭配合有推动柱,推动柱顶部设有推圈盘,推圈盘外周设有配合袜子线圈的推槽;所述的主推杆通过电机或者通过中空结构的气管气压驱动推动柱运动。本发明采用主转移针盘中心连接的主推杆结构驱动推动柱运动,进而实现推圈盘结合主转移针相对袜子线圈的推圈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袜机上袜子的转移缝合装置,尤指涉及一种用于袜机的盲转机构及袜子转移缝头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织袜机或圆型针织设备编织完最后一圈后,需要把织袜机或圆型针织设备上的针筒里的袜子转移到附加加工设备上去缝头,而传统的拾取转移都需要把每支拾取转移针的针槽或组合型的拾取转移针形成的针槽对准针筒上的织针,并把袜或织物最后一圈线圈拾取转移到拾取转移针上,往往在拾取转移过程中产生拾取转移针针槽和针筒上的织针没有对齐而产生漏针、挂圈,脱针的等情况,在更换织袜机或圆型针织设备上不同针数的针筒后,都需要把拾取装置里的转移针盘和转移针跟着更换,增加了使用者的时间和配件成本。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0980108882.0公开了一种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及缝纫工位机构,包括一针织机、主拾取转移机构装置、副拾取转移机构装置,主拾取转移机构装置上设置推圈盘,各转移元件至少部分地钳住各织针的该针钩的一外表面,且各转移元件包括该转移端,当该针舌闭合以使该线圈转移时,该转移端的拾取转移针需维持在该织针的本体与该针钩之间,拾取转移时副拾取转移针需移动到织针的针舌下方,由主拾取转移装置上的推圈盘把织针上的线圈推入到副拾取转移针后副拾取转移针的针槽卡位织针往上脱离织针,这种方式会造成织针和副拾取转移针磨损的同时也会增加漏针等现象,而且更换针筒后需要同时更换针盘和副拾取转移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需要对针,袜子转移可靠,对不同针筒适应性强的用于袜机的盲转机构及袜子转移缝头方法。
一种用于袜机的盲转机构,包括针筒上安装的织针,袜子拾取装置,袜子拾取装置包括主转移针盘,主转移针盘上安装有主转移针,所述的主转移针盘中心螺纹连接有主推杆,主转移针盘外周开有配合主转移针的针槽;所述的主推杆外周密闭配合有推动柱,推动柱顶部设有推圈盘,推圈盘外周设有配合袜子线圈的推槽;所述的主推杆通过电机或者通过中空结构的气管气压驱动推动柱运动。所述的主转移针形成的针圈直径小于织针形成的针圈直径。目前市场上所有的袜子转移机构均需要主转移针与织针对针才可以实现转移,也就是主转移针形成的针圈直径等于织针形成的针圈直径才能完成转移,对针转移不仅技术难度高,而且更换针筒后必须同时更换主转移针盘,制造成本高,而本发明采用主转移针形成的针圈直径小于织针形成的针圈直径的技术方案,避免了主转移针与织针进行对针,主转移针直接穿刺拾取袜子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提高了袜子的拾取转移能力。根据上述结构以达到主转移针和副转移针上均没有设置针槽,降低主转移针和副转移针的制造难度。
该种主转移针盘结构通过主推杆提供推力驱动推圈盘向外运动,实现推圈盘对于袜子的推动能力。作为优选的动力结构所述的推动柱配合中空的主推杆,推动柱与主推杆之间形成压力腔,主推杆中间连接压力气管,通过压力气管内的气压控制推动柱运动。
所述的主转移针盘上分别开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一弹簧孔;所述的推动柱分别开有第二导向孔和第二弹簧孔;第一导向孔和有第二导向孔内共同穿过导向柱;所述的第一弹簧孔和第二弹簧孔内共同挂接复位弹簧,通过复位弹簧实现推动柱的主动复位性能,而导向柱提高了推动柱运动精度。
所述的主转移针盘顶部通过螺杆固定连接安装板,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臂,第一旋转臂通过升降板螺纹连接第一螺杆,第一螺杆安装在第一升降电机上,第一升降电机通过第一连接板上的紧固螺杆螺纹连接升降管,升降管底部设有翻边,翻边上连接有副旋转臂,副旋转臂与第一旋转臂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复位弹簧以及限位销。该种驱动结构实现了第一升降电机驱动下第一旋转臂沿着升降管上下运动的技术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陈仲纪,未经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陈仲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95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