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频感应炉利用高锰废钢冶炼低锰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1150.6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7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利;侯自兵;徐于斌;郭东伟;王育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河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52 | 分类号: | C21C5/52;C21C5/54;C22C33/04;C21C7/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琴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频 感应炉 利用 废钢 冶炼 锰钢 方法 | ||
一种中频感应炉利用高锰废钢冶炼低锰钢的方法,包括步骤:(1)坩埚底部装入石灰,再装入其容量1/5~1/3的废钢;(2)通电熔清;(3)降低功率,根据钢水中锰的含量与目标成分中锰的含量计算加入脱锰用石灰、氧化铁皮或铁矿石、石英砂的重量,并分3~5批次加入,每批次加入后点渣、检测成分、扒渣;(4)分批次补加坩埚容量1/5~1/3的废钢,熔清后重复步骤(3)造氧化渣,至废钢全部加完并熔清且锰含量达到目标成分要求;(5)造还原渣;(6)合金化;(7)出钢。本发明可以完全解决中频感应炉用Mn含量0.8~1.1%的废钢冶炼Mn含量为0.3~0.6%的低锰钢这一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频感应炉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频感应炉利用高锰废钢冶炼低锰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钢铁大国,年均钢产量已经超过10亿吨。我国的钢铁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随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传统的烧结+高炉+转炉等长流程、高污染的冶金模式常受到人们诟病,而感应炉、电渣炉等清洁炼钢模式却不断受到人们的吹捧。现在,许多钢铁企业产能置换、环保搬迁都舍弃了原有的高炉炼铁流程,转而兴建电炉、感应炉等废钢冶炼流程。
我国废钢有个特点就是Mn比较高,这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在1949年成立之后,基础设施薄弱、百废待举,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非常不利,我国需要快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就需要以一个较高的速度维持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便宜且有较高强度的结构用钢需求量大增,由于Mn比较便宜,并且在钢中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所以直接成为我国结构用钢的最基本强化元素之一(另一个元素是Si),两种使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用钢中,Q235钢含有1.4%的Mn、Q345钢中的Mn含量为1.7%。经过7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了大量的结构用钢,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结构用废钢。据估算,我国结构用废钢储量在10~15亿吨之间,而这些废钢中的锰含量在0.8~1.1%之间,这些废钢已然成为电炉、转炉炼钢的理想原料,但作为中频感应炉原料是“不合格”的,因为中频感应炉冶炼的品种包括工模具钢、耐热钢、高速钢、高温合金等,这些合金均对锰含量有严格的限制,废钢中的Mn大多是超出其成分范围的(如耐热钢锰含量一般小于0.6%,高速钢锰含量一般小于0.4%,高温合金的锰含量一般小于0.3%),所以如果在感应炉炼钢中将废钢作为唯一的钢铁料(即冶炼过程中不加纯铁),则需要在炼钢过程脱锰0.2~0.8%。
而目前脱锰技术主要是集中在铁水预处理领域,在中频感应炉炼钢中,尚没有发布。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频感应炉利用高锰废钢冶炼低锰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装炉:坩埚底部装入石灰作为底渣,再装入坩埚容量1/5~1/3的干燥废钢,废钢的装入重量为t1;
(2)通电熔化:接通中频电源,以中等功率给电熔化,熔清后检测钢水中锰的重量含量为[Mni%];
(3)造氧化渣:降低至保温功率,根据钢水中锰的重量含量[Mni%]与目标成分中锰的重量含量[Mnf%]计算加入脱锰用石灰、氧化铁皮或铁矿石、石英砂的重量,并分3~5批次加入,每批次加入后点渣、检测锰含量、扒渣,依次重复该操作直至锰含量降低到目标成分;
此步骤中脱锰用石灰总加入重量=坩埚容量×1.5~3%-氧化铁皮或铁矿石总加入重量-石英砂总加入重量;
氧化铁皮或铁矿石总加入重量=0.99×( [Mni%]-[Mnf%])×t1;
石英砂总加入重量=0.9×( [Mni%]-[Mnf%])×t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学;河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11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