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胞外多糖及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4249.1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3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耿丽丽;王美玲;张杰;束长龙;王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C12P19/02;C12P19/00;A01N43/16;A01N63/50;A01N63/23;A01P7/04;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贾艳华 |
地址: | 1001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多糖 提取物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胞外多糖及组合物,所述提取物从苏云金芽胞杆菌中提取得到,主要组成为胞外多糖,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具有增效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其从苏云金芽胞杆菌中提取得到,主要组成为胞外多糖,其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具有增效作用。
背景技术
细菌胞外多糖是细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多糖混合物,由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长链高分子聚合物。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简称EPSs),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与细胞表面紧密结合的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和以粘液形式分泌到细胞外的粘液多糖(“Slime”),也称游离胞外多糖(Free EPS),其中少量的游离胞外多糖作为水溶性基质是生物被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以胞外多糖与细胞结合的紧密程度作为区分荚膜多糖和游离胞外多糖的方式不是绝对的,少量荚膜多糖与细胞表面磷脂连接不稳定,可释放到培养基中成为游离胞外多糖,而游离胞外多糖因与细胞紧密接触可能成为荚膜多糖的成分。这些胞外多聚物质的分布受细胞的自然生长环境所影响,如培养液的化学性质、营养物质的丰富程度、细胞的生长时期等。
细菌最外层荚膜多糖或胞外游离多糖的存在,导致其细胞膜与外界环境间存在一层额外的屏障。多糖的化学组成如单糖组成等结构的多样性,导致同一菌群不同物种的结构存在差异,使其生物学功能呈现多样性。此外,胞外多糖的一些理化特性如稳定性、浓稠性、絮凝性、悬浮性、成膜性、持水能力等使其在不同的工业产业中广泛应用,如食品行业、化妆品业、制药业、石油业、采矿业等。
除了少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多数细菌胞外多糖属于胞内合成转运到胞外。其生物合成是分级进行的:首先,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糖核苷酸被组装为“化学”寡糖重复单元;随后在聚合酶的参与下,化学重复单元聚合成大分子多糖等“生物学”重复单元。大量的糖残基组成多糖的主链,此外还包括一些非糖取代基,例如醋酸盐、丙酮酸盐、琥珀酸盐、磷酸盐等。细菌胞外多糖的组成、化学和物理特性决定多糖主要构象,而这些特性会因细菌种类的不同而截然不同。如同一物种的细菌菌群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荚膜多糖。因此不同的生物学功能逐步的被发掘,自然条件下,细菌胞外多糖可隐藏于细菌表面作为粘合剂与其它细菌表面或下层物质相互作用、保护细菌抵抗外界环境的胁迫、作为细菌在根际聚集形成生物被膜的基质并维持其稳定性以及可作为细菌与外界“交流”的信号分子。在较恶劣的生长环境中,细菌可将自身所分泌的胞外多糖作为碳源进行利用。由于细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较低,导致其市场应用受限。
近年来,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菌胞外多糖的潜在功能仍待发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提供了一种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其通过如下步骤提取得到:
1)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发酵液pH值调至8至9,然后进行第一离心,收集第一离心后的第一上清液;
2)在所述第一上清液中加入三氯乙酸或三氯乙酸的水溶液,从而用三氯乙酸处理所述第一上清液,得到第一处理液,然后进行第二离心,收集第二离心后的第二上清液;
3)将所述第二上清液的pH值调至6至7后向所述第二上清液中加入乙醇,得到第二处理液,对所述第二处理液进行沉淀,然后进行第三离心,收集第三离心后的沉淀物,所述沉淀物即为湿的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沉淀物进行冷冻干燥,从而得到干的含有胞外多糖的提取物。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苏云金芽胞杆菌为4D19菌株。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中,所述三氯乙酸与第一上清液的质量/体积含量为0.4%至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4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