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波预处理木粉制备无胶自结合环保人造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32303.7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0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葛省波;石洋;夏常磊;张仲凤;盛烨泉;周益辉;张明龙;叶浩然;樊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N3/10 | 分类号: | B27N3/10;B27N3/18;B27K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博格华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58 | 代理人: | 张燕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预处理 制备 结合 环保 人造板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预处理木粉制备无胶自结合环保人造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若干线料紧密缠绕构筑成人造板骨架,在人造板正幅面一侧置入木塑颗粒,进行18GHz‑24GHz微波加热;待其降温后进行大幅压合,使得木塑颗粒在线料孔隙通路内按受力取向规律排列,持续压合15‑30min后,按受力取向排列的相邻木塑颗粒粘合;在板背面灌入木粉,使木粉在按受力取向排列的木塑颗粒周围填充,对人造板进行频率35GHz以上的二次微波加热;降温后按木塑颗粒的排列取向小幅压合,本发明通过对木塑材料以及木粉颗粒的分级微波处理,并通过针对性的压合方案使得人造板内具备斜向取向度,从而提高了人造板的力学性能,使其抗张强度及抗疲劳强度在取向方向上大大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或板材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波预处理木粉制备无胶自结合环保人造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木材加工方法中,大都采用合成树脂,例如酚醛树脂作为胶粘剂来制造板材,一方面胶粘剂本身的成本占据了板材制备成本很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胶粘剂也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
而当下无胶板的制备都采用高压蒸汽蒸煮法,通常是用纤维素或木质素作为骨架以及填充物,然而纤维素和木质素本身作为骨架,其在热压处理过程中,整体结构会受到损伤,同时原料本身变性,从而丧失骨架在热压前提供的抗拉性能以及静曲强度,使得生产前道工序技术人员很难进行人造板成品的性能预算,当下还没有一种能够在热压过程中形成可控抗拉结构,并且能够在热压完成后依旧保留各项性能的无胶人造板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波预处理木粉制备无胶自结合环保人造板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波预处理木粉制备无胶自结合环保人造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若干线料紧密缠绕构筑成人造板骨架,在人造板正幅面一侧置入木塑颗粒,对人造板进行18GHz-24GHz微波加热;S2:待人造板降温至150°-180°范围后进行保温,同时对人造板进行大幅压合,使得木塑颗粒在线料孔隙通路内按受力取向规律排列,持续压合15-30min后,按受力取向排列的相邻木塑颗粒粘合;S3:在人造板背面一侧灌入木粉,使木粉在按受力取向排列连接的木塑颗粒周围填充,对人造板进行频率35GHz以上的二次微波加热;S4:在人造板降温至150°-180°范围内时,按木塑颗粒的排列取向小幅压合,待其完全冷却后对人造板幅面进行刨床整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4中,若干次小幅压合区域呈扇状区域分布,且若干扇状区域尖端汇集于人造板正中间位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1中,木塑颗粒放在人造板正幅面后,人造板在幅面平面方向抖动,直至木塑颗粒到达人造板骨架背部。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1中,木塑颗粒从人造板骨架正面中央位置开始倾倒,木塑颗粒在人造板骨架正面堆积。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2中大幅压合范围至少包括从人造板幅面中心位置到幅面边缘的四分之一范围。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2大幅压合过程中,人造板的厚度方向被压合速度为0.3mm/min-0.5mm/min。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4小幅压合过程中,人造板的厚度方向被压合速度为0.1mm/min-0.2mm/min。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1中人造板经过微波加热后,对人造板正幅面平整度进行刨床加工整形后,再进行S2的大幅压合过程。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灌入的所述木粉小于300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线料采用硅基线材。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2中大幅压合的多次压合范围无重合,且压合顺序按照斜对角线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23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