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制作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32573.8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7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周同和;高伟;朱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56 | 分类号: | B28B21/56;B28B21/60;B28B21/68 |
代理公司: | 郑州翊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5 | 代理人: | 付红莉;周玉青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预应力 混凝土 混合 配筋管桩 制作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管桩支护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包括筒状的桩身,桩身内设置有混合配筋,混合配筋钢棒和钢筋,钢棒和钢筋均沿桩身的横截面呈环形分布;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步骤1,将箍筋环绕钢筋与钢棒固定,将钢筋与钢棒放在管模内,将钢筋与钢棒的底端与管模的底端固连;步骤2,将第一张拉装置与钢筋顶端固连,将第二张拉装置与钢棒顶端固连;步骤3,对钢筋与钢棒进行张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桩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制作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钢棒具有很高的强度,现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配筋时通常采用张拉钢棒的方式实现,张拉控制力为钢棒抗拉强度标准值的0.7倍左右。该桩型虽然在强度上满足要求,但其在延性上表现却往往不够,而且张拉控制力较大,生产和加工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性高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制作装置及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包括筒状的桩身,桩身内设置有混合配筋,混合配筋包括钢棒和钢筋,钢棒和钢筋均沿桩身的横截面呈环形分布。
进一步的,钢棒与钢筋均在桩身的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每两个相邻钢棒之间均设置有一个钢筋。
进一步的,钢筋为HRB600钢筋或1230级以下预应力螺纹钢筋。
上述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的制作装置,包括第一张拉装置和第二张拉装置;第一张拉装置与钢筋相配合,第二张拉装置与钢棒相配合。
进一步的,第一张拉装置包括第一张拉盘,第一张拉盘上开设有与钢棒相配合的多个第一通孔,还开设有与钢筋相配合的多个第五通孔,第一张拉装置还包括与钢筋相配合的多个第一锁定螺母;第一张拉盘上固连有与其垂直的丝杆,第一张拉装置还包括与丝杆相配合的第一张拉螺母;第一张拉螺母转动连接有第一张拉固定板,第一张拉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第一张拉螺母同轴的第二通孔;第一张拉装置包括第一油泵。
进一步的,第二张拉装置包括第二张拉盘,第二张拉盘上开设有与钢棒相配合的多个第六通孔;第二张拉装置包括与钢棒相配合的多个第二锁定螺母;第二张拉盘上固连有与其垂直的钢管,第二张拉盘上开设有与钢管同轴的第三通孔,钢管外壁上设置有螺纹;第二张拉装置包括与钢管相配合的第二张拉螺母,第二张拉螺母转动连接有第二张拉固定板,第二张拉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第二张拉螺母同轴的第四通孔;第二张拉装置包括第二油泵。
上述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箍筋环绕钢筋与钢棒固定,将钢筋与钢棒放在管模内并与管模固连;步骤2,将第一张拉装置与钢筋顶端固连,将第二张拉装置与钢棒顶端固连;步骤3,对钢筋与钢棒进行张拉。
进一步的,在步骤2中,将第一张拉装置与钢筋顶端固连的方法为:将第一张拉盘放入管模内,使丝杆与钢筋平行,将每个钢棒均穿过对应的第一通孔,将每个钢筋顶端均穿过对应的第五通孔,将第一锁定螺母螺接在钢筋顶端,将每个钢筋均固定在第一张拉盘上;将第一张拉螺母螺接在丝杆上,将第一张拉固定板固定在管模上,将第一油泵连接在第一张拉螺母上。
进一步的,在步骤2中,将第二张拉装置与钢棒顶端固连的方法为:在将第一张拉盘与钢筋的顶端连接后,将第二张拉螺母螺接在钢管外壁上,并将第二张拉螺母螺接在钢管远离第二张拉盘的一端;将第二张拉盘与钢管套设在丝杆上,将每个钢棒顶端均穿过对应的第六通孔,将第二锁定螺母螺接在钢棒顶端,将每个钢棒均固定在第二张拉盘上;将第二张拉固定板固定在管模上,将第二油泵连接在第二张拉螺母上;然后将第一张拉螺母螺接在丝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25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