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时序控制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37887.7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2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婷;辛凯;梁仕发;闫民华;高永红;黄旭;周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2D1/045 | 分类号: | F42D1/045;F42D1/05;F42D3/00;F42D5/00;F42C19/12 |
代理公司: | 洛阳启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时序 控制 数码 电子 雷管 起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时序控制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及控制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判断前序数码电子雷管引爆火工品的工作状态,来确定后序数码电子雷管工作状态,如前序火工品正常工作,后序数码电子雷管按设定参数起爆,如前序火工品未满足设定条件,后序雷管失效不工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根据设置于爆炸容器内密封膜片的前序火工品的工作状态确定后序火工品是否按设定参数起爆,如果所有切割索正常工作,向爆炸容器内的火工品发送起爆指令,按照原设定起爆时序起爆;如果有一根或者多根切割索工作异常,不向爆炸容器内的火工品发送起爆指令或者发送复位指令,使雷管失效无法正常起爆,有效保障试验和设备运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码电子雷管技术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时序控制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切割索进行开槽破膜的爆炸容器的工作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使用前利用布基胶带将切割索4均匀布置在密封膜片5的内侧并与密封膜片紧密接触,所有切割索交汇于密封膜片的中心,利用胶布将固定支座2和起爆药柱3固定于切割索交汇中心,雷管1插入固定支座2中心预留孔,并与起爆药柱3紧密接触。工作时首先由起爆器引爆雷管1,雷管1引爆起爆药柱3,起爆药柱3引爆切割索4,切割索4切开密封膜片5,在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切开后的密封膜片沿切割索位置断开,在密封膜片外侧根部发生翻转并紧贴于设备壁面。全部切割索正常工作,无大块破片从此处飞出。
在利用切割索进行爆炸容器密封膜片开槽切割工作时,极少数情况下,由于使用要求、安装工艺、火工品工作状态或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概率的一根或多根切割索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密封膜片不能按照设定形状开口,对气流形成障碍,后端火工品按照原设计时序起爆,破膜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未正常破膜部分的密封膜片产生冲切破坏,冲切破坏产生的大块破片对后端设备和试验品造成严重破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现有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器,起爆前向一次起爆的所有雷管传递起爆参数,起爆指令下达后,所有数码电子雷管按照设定的时序依次起爆,无法中断和改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时序控制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及控制方法,在现有的数码电子雷管起爆器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前序火工品工作状态判断电路和信号处理系统,后序数码电子雷管起爆指令下达依据前序火工品的工作状态。如果所有火工品(切割索)正常工作,下达起爆指令,后序爆炸容器内的火工品按照原设定起爆时序起爆;如果有一根或者多根切割索工作异常,不下达起爆指令或下达复位指令,中断后序雷管起爆过程,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将起爆流程分为两步实施,前序引爆切割索的雷管和后序正常工作雷管,分开下达起爆指令,后序起爆指令下达依据前序起爆结果实施。包括主控模块、信息输入模块、检测及起爆模块、火工品工作状态判断电路、信号采集模块、状态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切割索固定装置、柔性切割索和数码电子雷管。
所述主控模块,为整个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控制中心,负责功能的实现;
所述信息输入模块,用于数码电子雷管注册、起爆参数设置、起爆指令下达;
所述检测及起爆模块,用于与主控模块通信、向数码电子雷管传递起爆参数、检测数码电子雷管状态、充电和下达起爆指令;
所述信号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火工品工作状态判断电路的电压信号,并将信号实时反馈给主控模块;
所述火工品工作状态判断电路,固定在切割索与密封膜片之间,通过检测电路两端的电压变化判断火工品的工作状态;
所述状态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系统实时状态参数和预警信息;
所述通讯模块,用于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所述切割索固定装置、起爆药柱、切割索安装在密封膜片表面,数码电子雷管通过固定支座与起爆药柱接触,用于引爆柔性切割索切割密封膜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78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