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黑度的蓝相黑色凹版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9321.8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3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缪云飞;鲁斌;汪小峰;徐宏;欧阳旭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104 | 分类号: | C09D11/104;C09D11/03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张入文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黑色 凹版 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油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高黑度的蓝相黑色凹版油墨及其制备方法。该超高黑度的蓝相黑色凹版油墨,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组分:高Tg点饱和聚酯树脂;低Tg点饱和聚酯树脂;分散剂;导电炭黑;硅酸镁铝填料;主溶剂;助溶剂;附着力促进剂;流平剂;所述高Tg点饱和聚酯树脂的Tg值为47‑70℃;所述低Tg点饱和聚酯树脂的Tg值为10‑20℃。本发明提供的油墨墨同时具有遮盖性高,耐酒精、抗指纹、耐划伤性能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高黑度的蓝相黑色凹版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凹版涂布的产品多为3C电子行业(如手机电池包装、手机屏蔽膜、电脑屏蔽膜、电子标签、电子胶带等)、汽车领域(轮胎高温标签、车衣保护膜等)、家具类(抗刮保护膜等)。以上为凹版涂布行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并且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国产化,且国产化后的质量非常高,但对于一些高端行业则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还相当缓慢,如镜头行业使用的光学膜,特别是黑色遮光光学膜的使用还是基本依赖日本、韩国等进口,除成本高额外,主要是关键技术受到制约。
一款以透明PET为基材,超哑光、全遮、蓝相的黑色光学膜目前主要依靠日本进口使用,该光学膜的主要特点是:①当使用不同波长(如1000nm和400nm)的光源照射膜材时,不同波长的光源反射率基本一致(目前行业要求不能超过0.6,即膜材光泽要小于0.6Gs),日本进口膜材光泽基本保持在0.5Gs;②当对黑色膜材进行切割时,涂层的切面正面要求光泽不能上升明显,日本进口膜切面会有一点光泽上升趋势,后续通过将膜浸泡在10%NaOH溶液(溶剂为乙醇:酒精=1:1)中使得切面被腐蚀至哑光状态;目前常规的黑色油墨使用的消光手段基本上均为二氧化硅消光,或者蜡粉消光,此类消光填料表面消光能力强,在涂层内部是被树脂基料包裹住的状态,因此当涂层产生切边时,切边正面会产生很明显的光泽上升现象,因此对于消光填料的选择,特别是消光填料粒径的选择相当重要。
常规的凹版黑色哑光油墨用于中低端产业已完全能够满足性能需求,甚至产生性能冗余,但对于高端光学产业来说,普通的油墨已无法满足较高的性能需求了;对于普通的凹版哑光黑色油墨来说,目前市场上的光泽要求通常是2±1Gs,遮盖性能从全遮到半遮都有,涂层厚度也参差不齐,并且通常对于黑色色相要求不高,当需要蓝相时,通常会在黑色涂层表面再印刷一层半透明哑油来降低黑色涂层的L、a、b值,并且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光学膜的生产来说首先是增加了生产工序,提升了生产成本,另外对于需要导电性能需求的涂层来说会影响导电性甚至绝缘,而将哑油制作成导电黑色则又无法起到降低色差值的作用,因此通过配方设计、黑色直涂达到最终的需求性能是很有必要的。
现有的凹版黑色哑光油墨存在几个缺点:
①一般聚氨酯体系凹版黑色油墨色相较差,黑度较差,大多为红黄相,并且当光泽越低时,涂层越泛白(即L值上升),通常光泽都不会低于1.5Gs;
②聚氨酯体系凹版黑色油墨由于树脂本身的抗刮性能较差,当制得的黑色油墨光泽很低时,由于表面抗刮性太差,易产生亮痕,并且能够直接影响涂层切边时切面的光泽,使光泽急剧上升;
③一般单一的聚酯、聚氨酯体系凹版黑色油墨由于树脂分子柔顺性较好,在较薄PET(6μ m)上涂布后,涂层较软,膜材挺度较差,对于后续使用安装不利;
④一般聚氨酯体系凹版黑色油墨具有较为优异的底材附着力,但耐酒精性能通常较差,在使用时通常可用来做底涂使用,而作为面涂各项耐化性能则较难达到;
⑤一般丙烯酸体系凹版黑色油墨通常在PET素材上无优异的附着力,对于后续膜材切边时会产生切边位置爆边脱落现象;
⑥普通的环氧树脂体系需要添加胺类固化剂,且反应温度较高,一般在170℃以上,较高的干燥温度限制了该体系在PET材料上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9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