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0501.8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2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航宇;刘志惠;闫泽;郭志宏;吴鸿超;周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08 | 分类号: | H01Q1/08;H01Q1/36;H01Q1/48;H01Q1/50;H01Q5/25;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7 | 代理人: | 李砚明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间距 宽带 剖面 耦合 阵列 天线 | ||
1.一种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包括反射板(4)和多个偶极子天线单元;
所述反射板(4)上表面设置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包括接地叉(3)以及彼此正交的垂直极化偶极子(1)和水平极化偶极子(2),所述垂直极化偶极子(1)和水平极化偶极子(2)成“L”型位置关系;
所述垂直极化偶极子(1)和水平极化偶极子(2)均包括馈电巴伦(7)和辐射体(8);
所述馈电巴伦(7)设置在所述辐射体(8)底部,所述馈电巴伦(7)底部与反射板(4)连接,顶部设有开口;
所述馈电巴伦(7)内部嵌入类“Γ”形的同轴探针(10),所述同轴探针(10)较长一端与设置在反射板(4)下表面的同轴连接器(12)连接;
所述辐射体(8)具有左右两臂,两臂之间不直接连接,分别通过底部与馈电巴伦(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之间相互独立、无交错结构,使所述反射板(4)能够在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的边缘设有折叠结构并进行折叠。
3.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巴伦(7)内部设有与所述同轴探针(10)相匹配的空气腔体(11),所述空气腔体(11)两侧的宽度不同。
4.据权利要求3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腔体(11)设有多处膨大位置,所述膨大位置设有聚四氟乙烯介质块(13),所述聚四氟乙烯介质块(13)固定所述同轴探针(10)。
5.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极化偶极子(2)的辐射体(8)左右两臂外侧末端加厚,用于加强水平极化单元间的电容耦合,优化其相对不足的低频电性能、拓展带宽。
6.据权利要求5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极化偶极子(2)的辐射体(8)左右两臂为非对称结构,所述水平极化偶极子(2)的辐射体(8)左臂末端仅保留上半部分。
7.据权利要求6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叉(3)垂直设置在反射板(4)上表面,所述水平极化偶极子(2)的辐射体(8)左臂末端被所述接地叉(3)包围,用于增加谐振路径长度,同时兼顾单元间的耦合度。
8.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巴伦(7)与所述辐射体(8)两臂连接处各加设有三角支撑(9),以保证结构稳固性。
9.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在沿方位面和沿俯仰面的单元间距分别为0.544λh-scan和0.66λh-scan,所述λh-scan表示阵面扫描状态下的最高频波长。
10.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大间距超宽带低剖面紧耦合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偶极子天线单元的剖面高度为0.37λh-scan;所述λh-scan表示阵面扫描状态下的最高频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050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源多态海量数据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