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茶的超临界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3158.2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9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军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玉乾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茶 临界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涉及萃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茶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包括:变相步骤:对液态CO2进行加压加热,使液态CO2相变为超临界状态;萃取步骤:在第一预设压强环境下,使用超临界状态的CO2对红茶进行混合萃取;分离步骤:在第二预设压强环境下,对含有红茶萃取物的CO2进行多级的加热降压分离;回收步骤:收集分离后的红茶萃取物,并对分离后的气体CO2进行过滤和冷凝,使气态CO2恢复为液态CO2。本方案能增加萃取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循环使用CO2,以提升萃取效果,降低萃取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萃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茶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
背景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简称超临界萃取)是一种将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把一种成分(萃取物)从另一种成分(基质)中分离出来的技术。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投入工业应用,并取得成功。使用这种技术时基质通常是固体,但也可以是液体。SFE可以作为分析前的样品制备步骤,也可以用于更大的规模,从产品剥离不需要的物质,如脱咖啡因,或收集所需产物,如精油。而二氧化碳(CO2)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因此超临界CO2 萃取,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质的萃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红茶作为常见的日常饮品,人们对其萃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萃取纯度更高,萃取物不含有毒或者有害物质,而一般的蒸馏和萃取方法难道满足这些需求,因为有机溶剂萃取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残留溶剂。而超临界CO2萃取中,因为CO2无毒、无害和无味,且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作为萃取剂也易挥发,得到的萃取物纯度更高,因此很适合用于对红茶进行萃取。
但是现有对红茶的超临界CO2萃取,由于萃取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有限,并且CO2 每次萃取都需要纯净的CO2,不能循环利用,从而萃取效果一般,萃取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红茶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能增加萃取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循环使用CO2,以提升萃取效果,降低萃取成本。
本发明提供如下基础方案:红茶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变相步骤:对液态CO2进行加压加热,使液态CO2相变为超临界状态;
萃取步骤:在第一预设压强环境下,使用超临界状态的CO2对红茶进行混合萃取;
分离步骤:在第二预设压强环境下,对含有红茶萃取物的CO2进行多级的加热降压分离;
回收步骤:收集分离后的红茶萃取物,并对分离后的气体CO2进行过滤和冷凝,使气态CO2恢复为液态CO2。
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对液态CO2进行加压加热,使液态CO2相变为超临界状态,其性质会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会像气体一样充满整个空间,但其密度又类似液体,也就是超临界流体;在第一预设压强环境下,使用超临界状态的CO2对红茶进行混合萃取,第一预设压强环境根据实际应用时在红茶中萃取的萃取物进行设置,因此不同的萃取物,在不同的压强环境下,其溶解度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萃取物,设置溶解度最高的压强环境,并在该压强环境下进行萃取,相对于控制压强环境或者恒定设置压强环境进行需求,能增加萃取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萃取完成后,在第二预设压强环境下,对含有红茶萃取物的CO2进行多级的加热降压分离,加热降压使超临界CO2气化,从而分离红茶萃取物和CO2,;分离后,除了收集分离后的红茶萃取物,还对分离后的气体CO2进行过滤,将杂质、水分等过滤掉,使气体CO2变为纯净的气体CO2,再对纯净的气体CO2进行冷凝使其恢复为液态CO2,从而可以循环利用,降低萃取成本。
进一步,液态CO2采用低温储罐进行存储。
有益效果:液态CO2采用低温储罐进行存储,从而能集中管控操作,且低温储罐使用寿命长,占地面积少,易于液态CO2的存储。
进一步,所述变相步骤前,还包括输送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军,未经李志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31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