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供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7280.7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0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汪芬;范永春;龙国庆;李波;范汉林;李新凯;何小华;黄宇;郑民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02 | 分类号: | E03B1/02;E03B7/00;E03B7/0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刘慧丽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供水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电厂循环水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循环供水系统,包括第一连通装置、第二连通装置和至少两组运行机组,各组运行机组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循环泵组、循环水供水干管、凝汽器组、循环水排水干管、冷却塔和集水池,每两组运行机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连通装置和第二连通装置,第一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第二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本发明中,不同运行机组的冷却塔可以互为备用,从而提高循环供水系统调节的灵活性,并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厂循环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电厂是工业用水大户,随着淡水资源的不断短缺,内陆电厂均需采用节水的、带冷却塔的循环冷却供水方式。同时,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逐步提高,为减少直流供水系统的温排水对海域生态影响,部分滨海电厂也采用了循环冷却供水方式。
循环供水系统是指循环水进入凝汽器组带走废热后,再送到冷却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水再进入凝汽器组,如此往复循环,系统中损失的水量从水源取水补充。与直流供水系统相比,循环供水系统的耗水量可节约95%以上,大大节约用水,系统无温排水排入水体,避免对天然水体产生热污染,且其取排水工程较简单、外部干扰因素少。
目前,对于百万超超临界燃煤火电厂及核电厂,循环供水系统常采用单元制供水系统或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其中,单元制供水系统中,冷却水经泵提升输送给凝汽器组热交换后,经冷却塔降温,如此往复,循环使用,系统中的循环水泵及冷却塔均与机组一一对应,导致循环供水系统调节不灵活,可靠性不高,若循环水系统中某一设备或建(构)筑物需要维护检修时,需要将对应的机组整机停运,造成发电经济损失。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虽然能够共用循环水泵,但系统中冷却塔的运行依然只能与机组一一对应,导致循环供水系统调节不灵活,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供水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循环供水系统调节不灵活,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循环供水系统,包括第一连通装置、第二连通装置和至少两组运行机组,各组运行机组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循环泵组、循环水供水干管、凝汽器组、循环水排水干管、冷却塔和集水池,每两组运行机组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连通装置和所述第二连通装置,所述第一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所述第一连通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所述第二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第二连通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
优选地,所述运行机组包括第一运行机组和第二运行机组,所述第一运行机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循环泵组、第一循环水供水干管、第一凝汽器组、第一循环水排水干管、第一冷却塔和第一集水池,所述第二运行机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循环泵组、第二循环水供水干管、第二凝汽器组、第二循环水排水干管、第二冷却塔和第二集水池,所述第一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循环水排水干管与第一冷却塔之间,所述第一连通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循环水排水干管与第二冷却塔之间,所述第二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第二连通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装置包括连通管和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安装在所述连通管上。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的管径为循环水排水干管的管径的0.6~0.8。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通装置包括水位平衡管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安装在所述水位平衡管上。
优选地,所述运行机组还包括吸水池,所述吸水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组的进水口,所述吸水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集水池的出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72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封装治具的设计方法
- 下一篇:前桥通气软管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