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0404.7 | 申请日: | 202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2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魏久鸿;冯艳峰;魏钰珊;魏丽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泊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435 | 代理人: | 周莉 |
地址: | 134005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复合 脱硫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该脱硫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组成:生物质原料40~60份、羟基氧化铁10~30份、氧化钙10~30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5~25份、稀土金属化合物5~10份、月桂醇硫酸钠1~10份、聚硅氧烷1~5份和憎水剂1~5份。该脱硫剂是以生物质原料为载体,可以有效的利用生物质废料;该脱硫剂的吸附效率最高可以的达到99.6%;并且可以有效减少生物质原料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质原料来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的降低了脱硫剂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废气排放量逐年增加,废气的有效净化处理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硫化物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污染源之一,已经成为了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物理吸附处理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投入成本较低的废气净化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吸附剂的吸附效果不理想。
生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可分为树木和采伐加工剩余物、秸秆等,现有技术中对于上述生物质多采用燃烧的处理方式,该处理方式不经会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物质原料的利用效率。那么,将生物质原料用于吸附剂制备中,将为环境保护问题带来很大的益处,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该脱硫剂以生物质原料为载体,减少生物质原料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且有效降低脱硫剂生产成本。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前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有一个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该脱硫剂可以有效去除废气中的硫化物,净化废气,达到排放标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保复合脱硫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生物质原料40~60份、羟基氧化铁10~30份、氧化钙10~30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5~25份、稀土金属化合物5~10份、月桂醇硫酸钠1~10份、聚硅氧烷1~5份和憎水剂1~5份。
进一步地,所述环保复合脱硫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生物质原料45~60份、羟基氧化铁15~30份、氧化钙15~25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12~23份、稀土金属化合物5~8份、月桂醇硫酸钠3~9份、聚硅氧烷1~3份和憎水剂3~5份。
进一步地,所述环保复合脱硫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生物质原料45份、羟基氧化铁30份、氧化钙15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23份、稀土金属化合物5份、月桂醇硫酸钠3份、聚硅氧烷1份和憎水剂3份。
特别优选的,所述环保复合脱硫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生物质原料57份、羟基氧化铁23份、氧化钙19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17份、稀土金属化合物7份、月桂醇硫酸钠6份、聚硅氧烷3份和憎水剂5份。
特别优选的,所述环保复合脱硫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生物质原料60份、羟基氧化铁15份、氧化钙25份、有机多元胺类物质12份、稀土金属化合物8份、月桂醇硫酸钠9份、聚硅氧烷3份和憎水剂5份。
特别优选的,所述环保复合脱硫剂,所述生物质原料为小麦秸秆、杨木粉或竹粉中的任一种;所述憎水剂为甲基硅酸钠、甲基硅醇钠、乙基硅醇钠或三甲基硅醇中的任一种;所述有机多元胺类物质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或三乙烯四胺中的任一种;所述稀土元素化合物为稀土元素的氯化物,稀土元素为镧、铈、钕或钇中的任一种。
上述环保复合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生物质原料置于煅烧炉中,通入氮气,排除空气后,在氮气保护条件下,于500~1000℃的温度下煅烧0.5~1.5h;煅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多孔碳化物;
(2)将多孔碳化物加入有机多元胺类物质中,机械研磨,得到混合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0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