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6261.0 | 申请日: | 202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07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阁;荣峻峰;张家康;吴耿煌;谢婧新;夏庆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92 | 分类号: | H01M4/9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包覆铂 镍合金 纳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电催化领域,公开了一种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含有金属前驱体、碳源和溶剂的均相溶液中的溶剂除去,得到前驱体材料;(2)焙烧:在惰性气氛中,将步骤(1)得到的前驱体材料进行高温热解,得到热解产物;(3)退火:将步骤(2)得到的热解产物冷却至20‑60℃后,再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400‑1100℃下,或者在氧化性气氛、200‑400℃下进行退火处理;(4)酸洗:将步骤(3)得到的退火产物与酸溶液接触反应,然后依次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本发明的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催化领域,具体涉及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和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势在必行。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因其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启动快、污染小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主要包含的反应为:阳极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氧化HOR,H2→2H++2e-,甲醇氧化MOR等)和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RR,O2+4H++4e-→2H2O)。由于阴极氧还原反应涉及到多电子的得失,其动力学反应速率比阳极氧化反应缓慢得多。因此,阴极氧还原反应的速率是影响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高效的阴极催化剂主要依赖于贵金属铂,但是铂的价格昂贵,使得催化剂成本约占燃料电池总成本的40%左右;并且,在长循环过程中,铂的团聚和溶解造成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随时间下降明显,影响燃料电池的寿命。
目前,阴极催化剂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采用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一方面铂镍合金催化剂可以提高本征活性和铂的利用率,降低贵金属铂的用量;另一方面,碳笼包覆层可以抑制在长循环过程中金属的团聚和溶解,从而提高稳定性。Zou Shouzhong等(ACSAppl.Energy Mater.2019,2,2769-2778)报道了采用2-甲基咪唑作为有机配体和碳源,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形成类MOF结构的2-甲基咪唑-Pt-Ni复合材料,然后进行热退火处理,制备了碳包覆铂镍纳米材料,该方法步骤复杂,而且所用的有机配体成本高,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CN 112467155A报道了首先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出油胺包覆的铂纳米粒子,然后铂纳米粒子与科琴黑混合,经过高温预交联、碳化、活化,制备出碳包覆铂催化剂的方法,该制备方法过程仍然较为繁琐。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制备碳包覆铂镍合金催化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和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原料选择范围广,得到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碳包覆铂镍合金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驱体制备:将含有金属前驱体、碳源和溶剂的均相溶液中的溶剂除去,得到前驱体材料,其中,所述金属前驱体包括铂源和镍源,所述碳源为酸性有机还原剂;
(2)焙烧:在惰性气氛中,将步骤(1)得到的前驱体材料进行高温热解,得到热解产物,其中,所述高温热解的温度为400-1000℃;
(3)退火:将步骤(2)得到的热解产物冷却至20-60℃后,再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400-1100℃下,或者在氧化性气氛、200-400℃下进行退火处理;
(4)酸洗:将步骤(3)得到的退火产物与酸溶液接触反应,然后依次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6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