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62989.4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9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与烨;葛梅兰;徐德刚;姚建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G01N21/3581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国威 |
地址: | 30007***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状 相似 混淆 矿物 药品 快速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太赫兹‑拉曼光谱技术领域,为实现性状相似、易混淆矿物类中药品快速、准确识别,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快速识别方法。为此,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方法,步骤包括:光谱采集:将几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依次采用太赫兹‑拉曼光谱系统对其光谱进行采集;光谱预处理:对矿物类中药样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进行预处理,得到样品的预处理光谱图;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分析不同矿物类中药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的特征峰,对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进行识别。本发明主要应用于矿物类中药品识别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赫兹-拉曼光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等作用,特别是随着中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中药在国际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中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矿物类中药作为中药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临床历史。矿物类中药品种类众多,有些中药品化学成分相似,但具有不同的临床作用。目前,矿物类中药品的鉴定方法主要有性状鉴定和理化鉴定,但这些方法依赖于鉴别人员的经验,很难识别性状相似的样品,特别是当样品被磨成粉末时,更增加了识别的难度。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识别性状相似、易混淆矿物类中药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拉曼光谱是基于分子对光子的非弹性散射,在分析和识别各种化合物的分子内振动和/或旋转信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拉曼光谱作为传统识别矿物类中药品有效补充方法,具有快速、无标记、无损伤等优点,是识别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中药品的理想方法。由于含有相同阴离子基团的矿物类中药品在300-2000cm-1光谱范围内具有相似的拉曼光谱,因此在该光谱范围内,利用拉曼光谱检测含有相同阴离子的同一种类中药品具有明显不足。随着滤波技术的发展,拉曼光谱已经从传统的指纹区(300cm-1-2000cm-1)扩展到了低频太赫兹(THz)区域(0-300cm-1,对应频率为0-10THz)。300cm-1-2000cm-1范围内的拉曼光谱反应的是分子的化学信息,太赫兹波段的拉曼光谱(以下简称太赫兹-拉曼光谱)反映的是分子的结构信息。研究表明,太赫兹-拉曼光谱对晶体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晶格振动、分子的骨架振动等非常敏感。由于不同矿物类中药品具有不同晶体结构,故太赫兹-拉曼光谱技术有望实现性状相似、易混淆矿物类中药品的高效识别。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难以实现性状相似、易混淆矿物类中药品快速、准确识别的难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快速识别方法。为此,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方法,步骤包括:光谱采集:将几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依次采用太赫兹-拉曼光谱系统对其光谱进行采集;光谱预处理:对矿物类中药样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进行预处理,得到样品的预处理光谱图;矿物类中药品的快速识别:分析不同矿物类中药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的特征峰,对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进行识别。
光谱采集的详细过程如下:将待测量的矿物类中药品依次置于载物台上,拉曼光谱系统的激发波长为785nm,设置拉曼光谱的测量范围为0-300cm-1,激光功率为70mW,积分时间为10s,累计次数为3次;
几种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包括石膏、花蕊石、玄明粉、白矾、鱼脑石、硼砂;通过与已有参考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确认测量样品的真伪性;
光谱预处理的详细过程如下:对矿物类中药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依次进行去宇宙射线、去噪、去基线步骤,得到了矿物类中药品的预处理太赫兹-拉曼光谱;
分析并总结不同矿物类中药品的太赫兹-拉曼光谱的特征峰,并根据特征峰位置的不同,对性状相似、易混淆的矿物类中药品进行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2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