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电磁弹射式充电系统及充电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80206.5 | 申请日: | 202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2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诚辉;许明;范棚;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68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陈炜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电磁 弹射 充电 系统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磁弹射式充电系统及充电回收方法。充电系统,包括车载部分和充电桩部分。所述的车载部分包括弹射回拉模块。所述的充电桩部分包括传送限位模块和限位充电模块。弹射回拉模块用于将车载的充电头发射到传送限位模块上。传送限位模块用于将充电枪导入到限位充电模块上。限位充电模块用于将充电枪插入充电桩上的插座。弹射回拉模块包括充电头、气动支撑软管、线缆和弹射组件;传送限位模块包括传送磁带、传送滚子、支撑架和限位挡块;限位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头限位块、伸缩气缸、驱爪舵机和驱缸舵机。本发明通过电磁弹射的方式弹出充电头与充电插座对接,大大降低了机械结构的复杂性和产品生产的成本,机械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充电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磁弹射式充电系统及充电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系统面临的挑战加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达成了全球共识。目前主流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是充电桩直流快充或交流慢充,考虑到两种方式都需要人工将充电桩上的充电器接到车上的充电接口进行充电,其过程繁琐且缺乏智能化。因此,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弹射式自动充电系统及充电回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磁弹射式充电系统及充电回收方法。
本发明一种电动汽车电磁弹射式充电系统,包括车载部分和充电桩部分。所述的车载部分包括弹射回拉模块。所述的充电桩部分包括传送限位模块和限位充电模块。弹射回拉模块用于将车载的充电头发射到传送限位模块上。传送限位模块用于将充电枪导入到限位充电模块上。限位充电模块用于将充电枪插入充电桩上的插座。
所述的弹射回拉模块包括充电头、气动支撑软管、线缆和弹射组件;弹射组件用于将充电头射出车外。充电头的尾端连接有线缆和气动支撑软管;气动支撑软管能够充压,形成支撑力。充电头的外端设置有吸附块。吸附块能够吸附在传送限位模块上。
所述的传送限位模块包括传送磁带、传送滚子、支撑架和限位挡块;传送磁带通过传送滚子安装在支撑架上,且能够输送吸附在传送磁带上的物体。限位挡块在传送磁带的输送面上形成引导通道。
所述的限位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头限位块、伸缩气缸、驱爪舵机和驱缸舵机。伸缩气缸的缸体尾端与充电桩基座转动连接。伸缩气缸由驱缸舵机驱动进行翻转。所述的伸缩气缸的活塞杆外端安装有充电头限位块和机械夹爪。充电头限位块的外端开设有限位凹槽。当伸缩气缸翻转至竖直状态时,限位凹槽与导向通道对齐。机械夹爪用于夹住进入限位凹槽的充电头。所述的充电桩基座上固定有充电插座。充电插座竖直朝上设置。通过伸缩气缸的翻转能够将机械夹爪夹持住的充电头插入充电插座。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射组件包括充电头发射轨道、电磁弹射轨道、电磁弹射推块。电磁弹射轨道内设置有滑动通道。滑动通道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滑轨。电磁弹射推块设置在电磁弹射轨道内,并与两条滑轨滑动连接。两条滑轨能够通入稳定电压。电磁弹射轨道上能够产生垂直于电磁弹射轨道长度方向的磁场。电磁弹射推块的顶部对称间隔设置有两个推爪。两个推爪的顶部伸出滑轨外。充电头发射轨道固定在电磁弹射轨道的顶部。两个推爪从下向上伸入充电头发射轨道内。充电头发射轨道的内腔呈圆柱状。初始状态下,推爪与充电头的尾端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的充电头上开设有中心导向孔。充电头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呈同心圆状排布的多个环形触点。各环形触点用于与充电桩上的充电插座对接。充电头发射轨道内固定有导向杆;导向杆的外端悬空。初始状态下,充电头上的中心导向孔与导向杆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充电头发射轨道的尾端转动连接有绕线滚子和绕管滚子。绕线滚子和绕管滚子由两个电机分别驱动。气动支撑软管和线缆分别绕卷在绕管滚子和绕线滚子上。线缆内芯线的一端接入车载充电机。
作为优选,充电头外端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缓冲层。充电头侧面开设有呈环形的夹手定位槽。充电头的内端边缘处设有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02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