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序自校验的电动机及相序校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5778.2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7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雷超;刘博;王鸿;黎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变组件有限公司;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9/18 | 分类号: | G01R2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林哲生 |
地址: | 710077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校验 电动机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序自校验的电动机及相序校验方法,其中,装置包括:三相交流电动机和接线盒,接线盒中布置有相序校验装置,相序校验装置包括:感应环、相序校验模块、指示灯和绝缘底板,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机接线柱固定于绝缘底板上,感应环穿过电机接线柱固定于绝缘底板上,相序校验模块和指示灯固定于绝缘底板上,感应环与相序校验模块电连接,相序校验模块与指示灯电连接。本发明通过将布置有相序校验装置的接线盒与三相交流电动机进行组合,实现三相交流电动机对接入的三相电源相序的自校验,避免了由于电动机电源相序反接,造成电动机反转,从而导致电动机危险运行的安全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相交流电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相序自校验的电动机及相序校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判断三相交流电动机相序连接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观察电动机散热风扇的旋转方向来进行判断。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电动机的安装位置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难观察到电动机的散热风扇,从而无法判定当前电动机的相序是否连接正确。由于电动机在相序连接错误时,会出现反向转动的情况,当电动机长时间处于反向转动时,电动机的各项运行指标均不满足设计要求,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序自校验的电动机及相序校验方法,以实现电动机对相序的自校验及异常告警的发明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相序自校验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包括:三相交流电动机和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中布置有相序校验装置,所述相序校验装置包括:电机接线柱、感应环、相序校验模块、指示灯和绝缘底板,所述电机接线柱固定于所述绝缘底板上,所述感应环穿过所述电机接线柱固定于所述绝缘底板上,所述相序校验模块和所述指示灯固定于所述绝缘底板上,所述感应环与所述相序校验模块电连接,所述相序校验模块与所述指示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接线盒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的覆盖材料为透明绝缘材料,所述观察窗用于观察所述指示灯。
可选的,所述接线盒开设有进线口,所述进线口用于电源线的引入。
可选的,所述进线口内置有弹性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进线口外壁设置有螺纹,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电源线的固定螺栓。
可选的,所述感应环覆盖有绝缘材料。
可选的,所述电机接线柱与所述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引线端子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绝缘底板与所述接线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一种相序校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控制电路处于断开的情况下,接通三相电源,获取三相交流电动机的三个相位的感应电流,其中,所述三个相位的感应电流包括:U相位的感应电流、V相位的感应电流和W相位的感应电流。
根据所述三个相位的感应电流,利用预设相位角度生成算法分别生成所述U相位的相位角度、所述V相位的相位角度和所述W相位的相位角度。
随机选择一个相位作为基准相位,按照预设相序逻辑,校验除所述基准相位外的其他两个相位的所述相位角度,与所述基准相位的所述相位角度的差值是否处于预设阈值范围,若否,输出指示灯亮起的指令,其中,所述预设相序逻辑为所述U相位的相位角度超前于所述V相位的相位角度,所述V相位的相位角度超前于所述W相位的相位角度,所述W相位的相位角度超前于所述U相位的相位角度。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除所述基准相位外的其他两个相位的所述相位角度,与所述基准相位的所述相位角度的差值处于预设阈值范围时,不输出指示灯亮起的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变组件有限公司;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变组件有限公司;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57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饰品生产切割打磨镀边装置
- 下一篇:无级变速器、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