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以及所制备的掺杂硅单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7642.5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1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方峰;李英涛;王万华;王凯磊;钟耕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有研半导体硅材料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15/04 | 分类号: | C30B15/04;C30B29/06;C30B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秀青 |
地址: | 253012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硅单晶 制备 方法 以及 | ||
1.一种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利用直拉法从包含挥发性掺杂剂的硅熔体提拉硅单晶并使其生长,其特征在于:
直拉单晶硅装置中设有底部加热器S10和主加热器S11,石英坩埚结构包括柱形区、坩埚r弧形过渡区和底部R弧形区三个区域;将石英坩埚内熔体硅原始质量设为W3;熔体液面到达r弧形过渡区时的熔体硅的重量设为W2;熔体液面到达r弧形过渡区与底部R弧形区相交位置时的熔体硅的重量设为W1;
在坩埚内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为1.5W2时,开启底部加热器S10;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1.5W2变化至W2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从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0%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0%~15%;
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W2变化至W1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由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0%~15%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30%~35%,并保持到收尾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坩埚内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为1.5W2时,开启底部加热器S10;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1.5W2变化至W2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从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0%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0%;
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W2变化至W1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由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0%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30%,并保持到收尾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坩埚内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为1.5W2时,开启底部加热器S10;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1.5W2变化至W2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从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0%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5%;
在剩余熔体硅的重量从W2变化至W1的过程中,底部加热器S10的输出功率由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15%线性提升到主加热器S11输出功率的35%,并保持到收尾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W1为0.20~0.30W2。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挥发性掺杂剂为红磷或砷。
6.一种掺杂红磷硅单晶,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该掺杂红磷硅单晶的尾部电阻率小于1.0moh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掺杂红磷硅单晶,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掺杂红磷硅单晶的尾部电阻率为0.8~1.0mohcm。
8.一种掺杂砷硅单晶,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N型掺杂硅单晶的制备方法,该掺杂掺杂砷硅单晶的尾部电阻率小于2.0moh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掺杂砷硅单晶,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掺杂掺杂砷硅单晶的尾部电阻率为2.0~1.6moh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有研半导体硅材料股份公司,未经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有研半导体硅材料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764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口腔科用金属调刀批量去污灭菌装置
- 下一篇:模块化伺服驱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