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半释放的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9998.2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1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陆炜;李晓阳;周萌萌;程国兵;廖圣;吴佳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966 | 分类号: | A61F2/966;A61F2/95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赵浩淼 |
地址: | 324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释放 主动脉 支架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半释放的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包括主动脉输送鞘管、主动脉覆膜支架、支架放置导丝和约束导丝。撤出主动脉输送鞘管后,约束导丝和固定绳使主动脉覆膜支架处于半释放状态,当再次撤出约束导丝后,主动脉覆膜支架处于完全释放状态。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输送系统中支架约束导丝可帮助覆膜支架实现半释放,实现术中可以反复调整,使得覆膜支架开窗孔精准定位内脏动脉开口,尤其适用于需要支架开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使对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也能实现腔内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半释放的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腹主动脉瘤是严重威胁生命的血管疾病,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腔内治疗已经逐渐取代开放手术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腔内治疗的应用受到腹主动脉解剖形态的限制,25%-75%的患者不适合行标准的腔内手术,尤其是对于肾下锚定区小于10mm的近肾腹主动脉瘤,病变血管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严重制约着腔内治疗的推广。
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要求支架近端至少有15-20mm的锚定区,开窗支架腔内修复术的发展与应用逐步打破了这一局面。开窗支架腔内修复术可将血管锚定区向近端移至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甚至腹腔干动脉以上水平,使无法常规应用腔内治疗的这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腔内治疗。常规做法是,在术中将主动脉支架在体外释放后,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在体外将主动脉覆膜支架开窗,开窗的窗孔用于术中对准需要重建的肾动脉等内脏动脉。开窗后外科医生将主动脉支架重新装回输送鞘,然后将输送鞘送至血管目标位置,将支架预开窗孔大致定位目标内脏动脉开口,然后释放主动脉支架,然后进入导丝导管从主动脉支架里面超选择进入目标内脏动脉,释放支架,重建内脏动脉和防止主动脉支架移位。
在这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主动脉支架预开窗孔术中很难对准目标内脏动脉开口,因为支架一旦释放则无法移动再次对准。如果术中无法对准,则会造成支架严重内漏导致手术失败,或者支架覆盖内脏动脉导致内脏动脉缺血坏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半释放的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解决现有技术的腹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无法实现支架半释放,不能实现在预开窗孔和内脏动脉开口准确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半释放的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包括主动脉输送鞘管、主动脉覆膜支架、支架放置导丝和约束导丝,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设于支架放置导丝末端;
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和设于支架上的覆膜,所述覆膜上设有开窗孔;
所述主动脉输送鞘管上设有导丝输送孔,所述约束导丝从导丝输送孔穿入并设于主动脉覆膜支架一侧,所述约束导丝与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固定绳连接;
撤出所述主动脉输送鞘管后,约束导丝和固定绳使主动脉覆膜支架处于半释放状态,当再次撤出约束导丝后,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处于完全释放状态。
作为改进,所述固定绳在约束导丝上缠绕若干圈后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架相邻的栅格上。
作为改进,所述固定绳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约束导丝长度方向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导丝输送孔到主动脉输送鞘管开口的距离长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长度。
作为改进,所述约束导丝在透视下显影,并设有不透射线的刻度标记。
作为改进,所述开窗孔上设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设于开窗孔边缘位置,所述标记圈不透射线。
本发明的优的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市人民医院,未经衢州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9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工件以及其制造方法、装置和用途
- 下一篇:具有两件式贯通配件的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