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臂和双叉臂悬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94427.8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5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施国标;韩冲;孙惠春;刘鑫旺;曹景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廖金晖;彭家恩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双叉臂 悬架 装置 | ||
一种控制臂和双叉臂悬架装置,控制臂包括:连接臂体,叉臂体,长度调节机构,以及间距调节机构;连接臂体具有转向节连接端,叉臂体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长度调节机构用于使连接臂体与第一支臂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转向节连接端与第一支臂之间的间距;间距调节机构用于使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第一车架连接端与第二车架连接端之间的间距。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调节连接臂体与叉臂体之间的间距,即改变本控制臂的长度,满足不同轮距的设计要求,通过间距调节机构可改变叉臂体中两个支臂之间的间距,即改变两个支臂与车架连接的衬套之间的间距,由此,可适应衬套对不同车型安装位置的安装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臂和双叉臂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的悬架通常采用麦弗逊悬架和双叉臂悬架,麦弗逊悬架由于对车辆侧向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导致转向侧倾以及刹车点头现象比较明显,很难做到舒适性和操控性兼得的效果。而双叉臂悬架具有较好的车辆行驶稳定性和抗侧倾、制动点头能力,并且在设计上具有灵活性。随着汽车车型开发数量和速度不断上升,对汽车零部件的通用化、模块化要求越来越高。
双叉臂悬架通常是根据车辆的需求进行开发设计,其中双叉臂悬架中上、下控制臂的几何尺寸左右着整车性能,是极其重要的参数,对车辆运行中轮距和定位参数等的变化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设计不同的车型时,车辆的性能要求和结构尺寸参数(如,车宽等)也不尽相同,此时就需要针对不同车型开发不同尺寸要求的上、下控制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导致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调整尺寸的控制臂结构,以满足不同车型的使用要求,并能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控制臂,包括:连接臂体,叉臂体,长度调节机构,以及间距调节机构;所述连接臂体的一端具有转向节连接端,所述叉臂体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具有第一车架连接端,所述第二支臂的一端具有第二车架连接端;所述连接臂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的另一端滑动配合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用于使所述连接臂体与所述第一支臂相对滑动,以调节所述连接臂体与所述叉臂体之间的长度;所述间距调节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第一支臂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第一车架连接端与第二车架连接端之间的间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和所述间距调节机构都包括:筒型延伸壁,插接段,以及锁紧套;所述长度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筒型延伸壁自所述连接臂体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在所述连接臂体上,所述长度调节机构上的所述插接段形成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间距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筒型延伸壁自所述第一支臂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间距调节机构上的所述插接段形成在所述第二支臂上;所述筒型延伸壁的内部形成筒型通道,所述插接段可滑动地插接在所述筒型通道中,所述锁紧套套接在所述筒型延伸壁的周向外壁上,通过挤压所述筒型延伸壁以将所述插接段锁紧在所述筒型通道中。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和所述间距调节机构都包括:第一滑动段,第二滑动段,以及锁紧套;所述长度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第一滑动段设置在所述连接臂体上,所述长度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第二滑动段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间距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第一滑动段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间距调节机构上的所述第二滑动段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上;所述第一滑动段与所述第二滑动段滑动配合连接,所述锁紧套套接在滑动配合连接的所述第一滑动段和第二滑动段上,以锁紧所述第一滑动段和第二滑动段。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锁紧套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锁紧套分隔为第一锁紧端和第一锁紧端,所述第一锁紧端与所述第一锁紧端可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筒型延伸壁的外壁周长自其与所述连接臂体的连接处向所述筒型延伸壁的筒口处依次递增或递减,或者,所述筒型延伸壁的外壁周长自其与第一支臂的连接处向所述筒型延伸壁的筒口处依次递增或递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未经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44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自动检测方法及中台
- 下一篇:一种晶硅表面电池的碱抛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