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95108.9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3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鲁平才;鲁兆鋆;丁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23/08;C08L5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泉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08 | 代理人: | 李思睿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用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35~70份聚丙烯树脂、10~20份增韧剂、5~15份软触感改性剂、15~35份填充物、0.5~1份耐侯剂、0.5~1份抗氧化剂以及0.5~1份分散剂。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专用聚丙烯复合材料表现出富有弹性的柔软触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是一种结构规整的结晶性聚合物,为白色粒料、无味、无毒、质轻的热塑性树脂,具备易加工、抗冲击强度、抗挠曲性以及电绝缘性好等优点,在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及建材家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里,聚丙烯树脂或改性聚丙烯材料由于价格低、质量轻、易于成型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门板、仪表板、副仪表板、手套箱等内饰件中。但因聚丙烯本身材料特性所限,成型的汽车内饰件均属于硬质触感,特别是对触感有需求的仪表板制件,用聚丙烯成型的仪表板只能用于低档车中。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车的理解愈来愈超出其功能,对仪表板的手感、皮纹、色泽、色调也逐渐成为评判整车层级的重要标准。对于解决触感问题,现有技术主要是在其表面喷软触漆或者改用发泡材料替代聚丙烯材料,但这些技术工序复杂、成本高昂,只能应用于中高档汽车中,无法进行推广。
专利CN104530573A公开了一种低光泽、低翘曲、软触感车用聚丙烯组合物及制备和应用。但这一技术用到的无机填料是玻璃纤维,最终制得的材料塑料感很强,无法直接应用于汽车领域,需要后期进行蒙皮工艺,影响效率与成本。
专利CN107141687A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用低收缩、低翘曲地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绒毛粉添加2-5%,添加量太大,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析出;其次,无机填料使用的是玻璃纤维与硅酸钙,导致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明显,稳定性较差,长久使用容易变形;另外还添加了大量相容剂,导致气味大,不符合汽车内饰要求;并且该复合材料不可二次回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汽车内饰为具有软触感的聚丙烯复合材料。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35~70份聚丙烯树脂、10~20份增韧剂、5~15份软触感改性剂、15~35份填充物、0.5~1份耐侯剂、0.5~1份抗氧化剂以及0.5~1份分散剂;所述增韧剂选自乙烯-辛烯聚合物(POE)或者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软触感改性剂选自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氢化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PSU)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填充物选自玻璃纤维粉、碳纤维、滑石粉、晶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抗氧化剂选自1010、1076、B225、1098、168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的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38.5~58.5份聚丙烯树脂、10~15份增韧剂、5~15份软触感改性剂、30~35份填充物、0.5~1份耐侯剂、0.5~1份抗氧化剂以及0.5~1份分散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的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38.5~58.5份聚丙烯树脂、10~15份增韧剂、5~15份软触感改性剂、35份填充物、0.5份耐侯剂、0.5份抗氧化剂以及0.5份分散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的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51.5份聚丙烯树脂、12份增韧剂、10份软触感改性剂、35份填充物、0.5份耐侯剂、0.5份抗氧化剂以及0.5份分散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的碳纤维为中复神鹰45S、49S、东丽T700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5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