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鼓形齿供油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0490.8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7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晗;张健;宋少雷;王晓红;汤鱼;张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D3/18 | 分类号: | F16D3/18;F16D3/84;F16N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鼓形齿 供油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鼓形齿供油结构,其结构是由鼓形齿外齿法兰鼓形齿内齿法兰相连接,同时将唇形密封圈压在法兰内侧,通过鼓形齿内齿上侧进行供油,滑油通过供油法兰进入鼓形齿腔体内部,可对鼓形齿进行润滑作用,同时在唇形密封圈的作用下可防止滑油的泄漏,从而达到鼓形齿及轴系的润滑效果,本发明简化了供油的繁琐程度,同时提升了工艺的可行性,解决了传统供油结构复杂、更换难度大的问题,同时提高轴系的运行稳定性,可长期可靠地保证工作轴系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增强鼓形齿的润滑结构,通过应用此形式,可有效增强整个轴系的润滑形式,提升整个轴系的润滑性能。
背景技术
润滑性能是考量轴系性能的重要指标,鼓形齿结构对其供油润滑性能具有很高要求,鼓形齿润滑原有的结构形式较为繁琐复杂,不便于后期的维修、拆卸工作。通常需要设立单独的供油管路及回油管路系统,这样的供油形式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鼓形齿供油润滑结构进行简化,使各机械结构更加简洁化,提高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鼓形齿供油结构,包括鼓形齿法兰外齿、法兰、唇形密封圈、鼓形齿法兰内齿、挡油环、供油法兰;通过将鼓形齿内齿法兰与鼓形齿外齿法兰相连接,再将鼓形齿内齿法兰与供油法兰相连接,从而起到对鼓形齿供油的效果;滑油通过鼓形齿内齿进行供油,滑油通过供油法兰对鼓形齿内外齿进行供油。
进一步的,所述挡油环装在鼓形齿外齿法兰的内腔,从而防止滑油通过内腔流出外界,起到密封作用。
进一步的,在鼓形齿外齿法兰与法兰相连接,同时将唇形密封圈装入鼓形齿外齿法兰与法兰之间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滑油从此处流出至鼓形齿外。
在原有鼓形齿润滑性能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将原有的喷油管润滑形式进行改造,将原有的供油润滑形式进行原理整合,通过一个简单的供油润滑形式完成对鼓形齿轴系处的润滑。鼓形齿轴系对其润滑性能具有很高要求,该结构是通过对鼓形齿内齿的供油口处进行供油,通过供油法兰进入到鼓形齿内外齿处从而达到对鼓形齿的润滑效果,通过唇形密封圈及挡油环的密封效果将滑油存留在鼓形齿内部进而达到进一步润滑的效果。从而保证整个设备轴系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本发明与传统鼓形齿润滑形式相比,可简化润滑的形式,提高轴系的运行稳定性,其原因如下:
1.本结构是在鼓形齿内齿法兰外加工一个进油口,将滑油通过此进油口进油后通过进油法兰将滑油供送到鼓形齿内部。
2.在滑油进入到鼓形齿内部腔体中后,通过鼓形齿外齿法兰上开的内孔将滑油进一步送到鼓形齿内外齿啮合处,从而达到鼓形齿的润滑效果。
3.在鼓形齿外齿法兰内部通过挡油环结构进行密封封堵,防止滑油从鼓形齿外齿法兰处内部流出,而在鼓形齿内齿处添加一个法兰并在法兰与鼓形齿外齿法兰结合面处增加两道唇形密封圈进而保证滑油不会从鼓形齿内齿法兰的外部流出。
4.此种润滑结构所需供油量较小,通过在鼓形齿内外部进行双层的密封形式防止滑油从鼓形齿内外部流出从而起到鼓形齿的润滑效果,保证鼓形齿及轴系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相较于传统的喷油形式其润滑性能更加优异,而相较于其他润滑结构形式,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润滑性能;为了提高鼓形齿轴系的润滑性能,并同时对原有复杂的润滑结构进行改造与整合。本发明布置形式合理,工艺可行性高,可长期可靠地满足工作轴系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新型鼓形齿供油结构的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中所示:1为鼓形齿法兰外齿、2为法兰、3为唇形密封圈、4为鼓形齿法兰内齿、5为挡油环、6为供油法兰,先将鼓形齿内齿法兰1和鼓形齿外齿法兰4相连接,同时将唇形密封圈3压在法兰2内侧,通过鼓形齿内齿4上侧进行供油,滑油通过供油法兰6进入鼓形齿腔体内部,可对鼓形齿进行润滑作用,同时在唇形密封圈3的作用下可防止滑油的泄漏,该结构可以达到有效提升鼓形齿润滑效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0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