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六碳聚醚制备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及聚羧酸减水剂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1163.4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4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赖华珍;郭元强;姚晓阳;肖悦;陈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30/02;C08F220/06;C04B24/2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加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4 | 代理人: | 包爱萍;王春霞 |
地址: | 361101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六碳聚醚 制备 羧酸 水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化学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六碳聚醚制备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及聚羧酸减水剂,通过引入两种类型的不饱和磷酸酯,分别为带有含有酰胺基、羟基的不饱和磷酸酯,以及带有酯基、羟基的不饱和磷酸酯;其中酰胺和酯基,在强碱性环境下会逐步水解,再释放出羧基等亲水基团,羧基会持续缓慢地对水泥粒进行吸附,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和分散性保持性;而磷酸酯基团在碱性环境中水解后释放出磷酸基团,磷酸基团带有更多负电荷,易与Ca2+发生静电吸引,磷酸酯基在黏土表面形成了磷酸钙盐薄层,阻止黏土对水分子和聚羧酸侧链的层间吸附,使得所合成PCE在水泥和黏土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强,能够进一步抑制黏土矿物对减水剂分子的吸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化学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六碳聚醚制备聚羧酸 减水剂的方法及聚羧酸减水剂。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商品混凝土市场供不应求,混凝土外加剂的发 展也进入新时代,混凝土和水泥的用量不断增加,而聚羧酸减水剂剂作为混 凝土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混凝土研究开发的热点。
混凝土外加剂是建筑工程应用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添加混凝土外加剂是 在不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主要途径。而聚羧酸减水剂 剂是目前应用最多且减水率更高的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由于天然砂石资源 的日益消耗,全国各地逐步推行使用人工砂石替代天然砂石的政策,然而机 制砂质量良莠不齐,使得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且损失过快,严重影响了混凝土 的工作性能。
随着聚羧酸减水剂剂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市面上所使 用的减水剂大单体主要是以C3(乙烯醇类3碳大单体-APEG)、C4(乙烯醇 类4碳大单体-HPEG)、C5(乙烯醇类5碳大单体-TPEG)、C2+C2(乙 烯醚类2+2型大单体–EPEG)和C2+C4(乙烯醚类2+4型大单体-VPEG) 为不饱和醇起始剂的大单体。由于六碳大单体中不饱和双键直接与氧原子连 接成C-O键,使得六碳大单体双键的反应活性比一般大单体高,与丙烯酸 AA更容易实现共聚,从而可以得到性能更优减水剂。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六碳聚醚制 备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由不饱和酸、功能单体、磷酸酯化产物和不饱和六 碳聚醚大单体在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制得;
所述功能单体是羟乙基丙烯酰胺磷酸酯;
其中,所述不饱和六碳聚醚大单体、所述功能单体、所述磷酸酯化产物 和不饱和酸的质量比范围是220:(2~8):(2~8):(10~16);
所述不饱和六碳聚醚大单体为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或4-羟丁基乙 烯基聚氧乙烯基醚,所述分子量为2400-300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优选实施例中,将不饱和六碳聚醚大单体 和磷酸酯化产物溶于水溶剂中形成溶液;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引发剂,再滴加不饱和酸和功能单体羟乙基丙烯酰 胺磷酸酯溶液,发生自由基共聚反应,即制得所述聚羧酸减水剂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磷酸酯化产物的方法 为:在15-30℃水浴保温条件下加入对苯二酚阻聚剂和不饱和缩水甘油酯,搅 拌滴加和磷酸化试剂进行酯化反应,滴加时间2-4h,最后得到的产物即为所 需的磷酸酯化产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不饱和缩水甘油酯为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所述磷酸化试剂为磷酸、五氧 化二磷或焦磷酸;不饱和缩水甘油酯和磷酸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3:1,所述 阻聚剂用量分别为不饱和缩水甘油酯总质量的0.05%~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不饱和酸为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11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