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1875.6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1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邓毅学;张辉;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L3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元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4 | 代理人: | 刘珍 |
地址: | 6101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ins 覆膜型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包括加工面板、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加工面板的顶部设有凹槽,凹槽的纵向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分别位于加工面板的顶部,且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凹槽内并与凹槽贴合,且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之间形成一工艺槽,所述凹槽内第一INS膜片的端部覆盖在第二INS膜片的端部的顶部;本发明可以将两个不同纹路的内饰件一体成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两个不同纹路的内饰件螺纹连接导致汽车内饰异响、面差、间隙不均等问题,同时减少零部件的焊接工序,提升了内饰的精致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装配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装饰板如果需要一个产品上实现多个装饰效果的话,只能进行拆件分别成型后进行组装,需要投入较多的工装及人力成本;而且由于饰条的长度粗细会直接影响其形状是否会变形,导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非常顾虑自己设计的结构能否进行生产结构,往往会需要分解成多个部件的形式,这样模具的设计和安装等都会使成本大增,外观上也不如一体式多嵌膜美工槽覆膜的结构美观,同时装配得到的产品可能会存在内饰装配异响、面差、间隙不均等问题。
因此,为解决汽车内饰装配异响、面差、间隙不均等问题,减少零部件焊接工序,同时减少整车重量,提升内饰精致感,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旨在一体成型汽车的内饰配件,解决汽车内饰装配异响、面差、间隙不均等问题,减少零部件焊接工序,从而提升内饰精致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汽车内饰的INS覆膜型腔,包括加工面板、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所述加工面板的顶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纵向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分别位于加工面板的顶部,且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凹槽内并与凹槽贴合,且所述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之间形成一工艺槽,所述凹槽内第一INS膜片的端部覆盖在第二INS膜片的端部的顶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上有纹路,使用时,将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覆盖在加工面板上,并送入注塑模具中,塑料包覆在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的顶部并注塑成型,然后开模将注塑成型得到的产品从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上取下后,得到一体成型的内饰件,并进行后续工序。
本发明通过在加工面板上设置凹槽、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使得两个不同纹路的内饰件一体成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两个不同纹路的内饰件螺纹连接导致汽车内饰异响、面差、间隙不均等问题,同时减少零部件的焊接工序,提升了内饰的精致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由加工面板弯曲而成。
加工面板的凹槽由冲压而成,避免了使用工具开槽,减少了工序。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工艺槽的倾斜角度为A,高度为H,宽度为D,所述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6°-8°,所述高度H的范围为1.7mm-2.5mm,所述宽度D的范围为0.7mm-0.9mm。
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6°-8°,高度H的范围为1.7mm-2.5mm,宽度D的范围为0.7mm-0.9mm,通过设置上述参数,使得得到的注塑产品外观符合要求,且容易从第一INS膜片和第二INS膜片上取下产品,不会粘模。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倾斜角度A为6°,所述高度H为1.7mm,所述宽度D为0.7mm。
倾斜角度A为6°,高度H为1.7mm,宽度D为0.7mm,为最佳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1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