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冷式涡流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14099.3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4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程刚;宋东华;钱超;曹建兵;陈杰;崔中胜;王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49/10 | 分类号: | H02K49/10;H02K9/04 |
代理公司: | 六安众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3 | 代理人: | 田涛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冷 涡流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冷式涡流散热装置,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两侧对称设有涡流降热管,所述散热壳体包裹有装设于机架上的永磁涡流调速器,所述永磁涡流调速器包括有依次装设于驱动轴上的翼型叶轮、永磁体盘、铜盘,所述散热壳体的内侧面与永磁涡流调速器之间存有间隙,两所述涡流降热管分别通过气管与空压机相连接;本发明装置安装于整个涡流调速器上,增强了散热效果,又不会产生多余的负载使调速器的传动效率降低,降低了设备工作环境的温度,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力耦合传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风冷式涡流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式传动结构主要有齿轮结构、皮带轮机构、链结构和涡轮蜗杆等结构,这些传动机构与负载直接刚性连接,因此在传动过程中存在摩擦磨损、振动和噪声等情况。2016年,我国将”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节能技术”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因此,磁力耦合器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及其广阔的空间和价值。例如,永磁涡流调速器就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研制出的非接触式调速装置,主要作用是实现运动系统中电机驱动轴和负载输出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其工作原理是输入轴带动永磁体盘转动时,输入轴与输出轴构成转速差,铜盘切割永磁体盘中的永磁体发出的磁感线后产生感应电动势并且在铜盘中产生涡电流,涡电流产生反感磁场,与永磁体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扭矩传递,带动输出轴转动,并且通过改变铜盘与永磁体之间的气隙大小来控制输出轴的转速和转矩的大小。主要有无摩擦磨损、寿命长和允许对中误差大等优点,此外,它还具有高效节能、可靠性高、在恶劣环境中能很好适应、缓冲减震和软启动的功效。然而,在磁力传动技术不断发展中,实际和理论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未能恰当解决,如永磁涡流调速器的发热问题。永磁涡流调速器在运行时,磁感应涡流损耗会产生大量的热,使得传动系统各部件温度升高,温度过高会影响永磁体材料的工作特性,进而影响调速系统的可靠性。
在大功率的磁力传动中,由于发热量增大,通常采用水冷或者油冷等冷却方式,但水冷油冷所需的设备价格昂贵,且操作较为复杂,一般的水冷散热不会像风扇那样容易拆卸,因为水冷需要水作为循环体及导热作用而存在,所以对于布线和将来的拆卸和清洁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如果使用劣质的材料很可能导致冷却液泄露,损坏设备。而在中小功率的磁力传动系统中,发热量较少,通常采用空气冷却方式进行散热。现有的永磁涡流调速器散热的风冷方式一般是在导磁结构架的表面加散热翅片,此方法不仅增加了永磁涡流调速器的额外负载,而且散热翅片难加工,难以安装,安装后难以拆卸,积灰后散热效率下降,不易清洁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冷式涡流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风冷式涡流散热装置,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两侧对称设有涡流降热管,所述散热壳体包裹有装设于机架上的永磁涡流调速器,所述永磁涡流调速器包括有依次装设于驱动轴上的翼型叶轮、永磁体盘、铜盘,所述散热壳体的内侧面与永磁涡流调速器之间存有间隙,两所述涡流降热管分别通过气管与空压机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壳体包括有左壳体、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右壳体组成散热壳体的形状为胶囊状,所述左壳体、右壳体的相对端部分别开设有供驱动轴穿过的通孔,所述右壳体的外侧面上半部开设有蜂窝式散热孔,所述右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机架连接的螺栓孔,所述右壳体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对称开设有与涡流降热管配合的进气槽口及连接孔,所述左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左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机架连接的螺栓孔,所述左壳体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对称开设有与涡流降热管配合的进气槽口及连接孔,左壳体与右壳体的两相对侧面通过各自相应进气槽口及连接孔配合连接涡流降热管,使得散热壳体与涡流降热管固定连接,由于热空气向上流动,所以将右壳体的蜂窝孔布置在壳体的上半部分,以加快对铜盘的散热处理,右壳体的下半部分不开孔,降低壳体内部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40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