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及固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7434.5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3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强;王长宁;韦海防;李欣;王培峰;梁宏伟;刘志雄;杨赟;高永伟;陈财政;韩朝辉;姜生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E21B33/13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杨全枝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油管 作业 分级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固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及固井方法。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包括:井口注入装置、分级箍、开窗工具、一级胶塞、二级胶塞,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包括以下步骤:下入分级箍,安装井口注入装置,一级固井,下入开窗工具打开分级箍,二级固井,起出开窗工具。本发明采用连续油管实现固井作业,注水泥作业完成后,二级胶塞随连续油管起出井口,无需通过管柱捅落至井底,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实现连续油管作业全通径井筒的免钻分级固井,有效提高井筒完整性,改善固井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固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及固井方法。
背景技术
分级固井工艺是在套管柱上安装一种特殊分级固井装置,固井时通过分级固井装置及各种配套塞子,将一口井的注水泥作业分成二级、三级或更多级完成,现场应用一般以二级固井为主。当现场有如下情况,常规一次上返固井工艺不能满足井筒封固套管保护要求时,常采用分级固井工艺:一次注水泥量过大;地层不能承受过大的液柱压力;封隔特殊层位;防止固井后环空气窜;封固段上下温差大,水泥浆性能不易调节等。
目前,分级固井装置主要分为常规式和免钻式两大类,免钻分级装置因不需要下入小钻具钻除装置的内部滑套、胶塞、胶塞座等,因此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从循环孔打开方式上,免钻分级固井装置又可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机械式分级固井装置通常在一级注水泥碰压后投入打开塞,打开塞自行下落到胶塞座打开循环孔,但是该方式难以实现分级装置本体设计通径内工具附件的自行落井。液压式分级固井装置采用液压打开循环孔,虽然结构形式上得到简化,但设计难度大。注水泥作业完成后,免钻分级固井装置内的胶塞和胶塞座也有两种下落方式:早期采用完井采油管柱通井,将胶塞和胶塞座捅落至井底。第二种方式为关孔重力塞、上胶塞和胶塞座一起自行下落至井底。第一种方式,在下管柱通井前,无法进行完井电测作业。第二种方式,胶塞、胶塞座下落井底的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及固井方法,采用连续油管实现固井作业,注水泥作业完成后,二级胶塞随连续油管起出井口,无需通过管柱捅落至井底,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实现连续油管作业全通径井筒的免钻分级固井,有效提高井筒完整性,改善固井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连续油管作业分级固井系统,包括:井口注入装置、分级箍、开窗工具、一级胶塞、二级胶塞,其中:
所述井口注入装置从上到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顶替液注入平板闸阀、三闸板防喷器、水泥浆注入平板闸阀;
所述分级箍包括上接头、滑套、弹簧、下接头,所述上接头的下部外壁与所述下接头的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下接头的下部内壁上设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上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上方设有所述滑套,所述滑套的上端面与所述上接头的下端面接触,所述滑套的内壁上设有变径槽;
所述开窗工具从上到下包括依次连接的连续油管接头、锥体、中心杆、开窗工具本体、连接头、弹簧爪,所述中心杆外侧设有胶筒,所述弹簧爪下端两侧分别设有钢丝轴,所述钢丝轴上设有钢丝,所述钢丝通过所述钢丝轴与所述弹簧爪可转动连接;
所述一级胶塞包括一级胶塞本体、位于所述一级胶塞本体侧面的一级胶塞裙翼,所述一级胶塞本体为实心;
所述二级胶塞包括二级胶塞本体、位于所述二级胶塞本体侧面的二级胶塞裙翼,所述二级胶塞本体内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与作业的连续油管外径相同。
所述下接头的中部壳体上设有多个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滑套的壳体上设有数量、大小与所述径向通孔均相同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位于所述径向通孔的上方,在所述分流孔下方内壁上设有变径槽。
所述滑套与所述下接头内壁之间设有多道密封圈。
所述上接头的内径与所述滑套的内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74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