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8519.1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5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孔维敏;盛娜;潘冰;王韩;林斌;朱丹;吴家秋;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12 | 分类号: | C07C6/12;C07C7/04;C07C15/28;C07C1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1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基 转移 反应 制备 烷基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烷基蒽及烷基苯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由摩尔比为1:5~1:25的蒽和多烷基苯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烷基转移反应制得的反应产物,经蒸馏分离得到烷基蒽及烷基苯。本发明采用蒽和多烷基苯的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产物分离简单,易于工业化;通过使用低附加值多烷基苯,得到高纯度的烷基蒽及烷基苯,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生产工艺简单、高效,降低了生产及设备的投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烷基蒽及烷基苯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基础化学品,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自2008年起,我国已成为过氧化氢生产的第一大国,国内外生产过氧化氢的工艺技术主要是蒽醌法。该工艺中的2-烷基蒽醌作为制备双氧水的工作液载体,直接影响着过氧化氢的品质和产量。苯酐法是生产2-烷基蒽醌的主要方法,但该工艺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2-(4‘-仲戊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影响2-烷基蒽醌的氢化效率,而且存在溶剂毒性大,且会产生大量的废酸,不仅腐蚀设备,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就极大制约了该工艺的发展,也制约了产品产能的提高。因此,从环境保护、丰富单一的生产路线及清洁化生产的角度考虑,开发一条新的2-烷基蒽醌的生产路线是非常必要的。
单烷基苯是合成润滑油清净剂的重要原料,是由甲苯和长链烯烃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烷基化反应生成的。但是,苯的烷基化反应通常会伴随着多烷基化苯的生成,且多烷基苯的产量较高而附加值不高。而单烷基蒽及单烷基苯是高附加值化学品,市场需求量高,经济价值较高,且可由单烷基蒽经氧化反应制备2-烷基蒽醌,实现工业化的绿色生产。
公开号为CN 11182551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由蒽经反应分离出2-烷基蒽再经催化氧化制备2-烷基蒽醌的方法,该方法由蒽和烷基化试剂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蒽系列产物,再经熔融结晶-蒸馏耦合技术分离蒽和蒸馏分离2-烷基蒽,得到高纯度的2-烷基蒽,后续经氧化阶段得到2-烷基蒽醌。蒽的转化率约为81%,2-烷基蒽的选择性为91%,经烷基化产物分离可得到纯度为99.30%的2-烷基蒽,进一步氧化可直接得2-烷基蒽醌,选择性为98.77%。然而两步法采用蒽为原料生产2-烷基蒽的工艺路线均受限于烷基化产物组分复杂且物性接近、目标产物分离难度大且步骤繁杂等技术难点,烷基化产物的分离是目前两步法还仍难实现中试放大的最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的方法,以解决生产路线单一、转化率低、产物分离较难的问题,提高多烷基苯附加值的同时,得到高纯度的烷基蒽及烷基苯。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烷基转移反应制备烷基蒽及烷基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由摩尔比为1:5~1:25的蒽和多烷基苯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烷基转移反应制得的反应产物,经蒸馏分离得到烷基蒽及烷基苯。
本发明通过过量的多烷基苯和蒽反应,得到的烷基化产物组分简单,且物性相差较大,经过分离即可得到高纯度的烷基蒽及烷基苯。原先的烷基蒽的制备方法为将蒽与烷基化试剂进行反应,烷基化试剂多为醇或烯,生成的烷基化产物成分复杂,除了会生成单烷基蒽外,还会生成成分不一的多烷基蒽,产物难以分离且分离纯度较低。现采用的是烷基转移制备烷基蒽,在蒽不足的情况下,调节蒽与多烷基苯的摩尔比,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烷基蒽,且后续分离处理工艺简单,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另外,该方法使大量的低附加值多烷基苯得到使用,并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烷基苯,蒽的转化率高,烷基蒽和烷基苯的选择性高,另外,生产工艺简单、高效,降低了生产及设备的投资。
作为优选,所述多烷基苯为二烷基苯和/或四烷基苯,且烷烃取代基的碳链含2~8个碳原子。更优选为烷烃取代基相同的多烷基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85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