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杨梅果实糖酸度便携式无损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9133.2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5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垚;王铖杰;张竞成;黄然;吴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25 | 分类号: | G01N21/25;G01N21/47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陈炜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杨梅 果实 酸度 便携式 无损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杨梅果实糖酸度便携式无损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的特定波段光源、光照强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外壳上设置有遮光壁7。特定波段光源和光照强度传感器均安装在遮光壁7的内侧。特定波段光源包括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所述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的发光位置分别设置有570nm和610nm的滤光片。本发明使用32nm带宽的滤光片与光照强度传感器相配合,实现了低成本的杨梅糖度、酸度的无损检测。此外,本发明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与利用4nm光谱分辨率光谱图像求得值相近的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实糖酸度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杨梅果实糖酸度便携式无损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是浙江省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浙江省杨梅栽培的总面积约为70万亩,年总产量为21万吨。杨梅树性强健,易于栽培,经济寿命长,生产成本明显比其他水果低,因此,被人们誉为“绿色企业”和“摇钱树”。我国的杨梅主要集中在六月至七月进行采摘,采摘时间短,杨梅产量高,并且同一株杨梅树的杨梅成熟期不同,需要多次采摘。杨梅的口感和营养决定了杨梅的质量等级,较高等级的杨梅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较高,以往人工分类杨梅取决于经验,因此分类标准参差不齐,不能充分发挥高质量杨梅的经济价值。同时,由于夏天的高温高湿的天气,杨梅的质地又较为柔软,没有外果皮进行保护,因此杨梅的耐储藏性较差,如果分类效率较低则会导致杨梅腐烂,影响质量。基于上述问题,目前急需一种高效而精确的杨梅分类方法与仪器。
杨梅的质量等级主要是由杨梅的甜度和酸度决定,质量较高的杨梅吃起来香甜可口,而在化学组分中的反应则是其果肉中所含糖度和酸度,因此如果能对杨梅果实的糖度和酸度进行准确的检测,就能够对杨梅进行分类。以往的水果质量检测方法需要破坏水果的成分,提取果肉通过化学组分分析,得到其相关组分,而随着光谱分析技术的兴起,使得对于水果的无损检测成为现实。光谱分析技术因具有分析时间短,无需样品预处理,非破坏性,无污染以及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定量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食品的品质检测。近年来我国的水果无损检测研究主要应用于苹果等水果,尚未有研究用于杨梅的无损质量检测,而且所采用的光谱分析仪器均是一些较复杂的光谱仪,造价昂贵而且不易于使用。
申请号为“2020107825636”,名称为“一种杨梅品质无损检测方法”,以及申请号为“2020105424195”,名称为“一种基于高光谱的杨梅果实糖酸度无损检测方法”的专利申请中均记载了无损检测杨梅果实糖酸度的方法,但是二者分别需要使用工业相机、高光谱仪;而工业相机和高光谱仪均存在成本昂贵的缺点;因此,目前具有造价较低、便于使用的杨梅无损质量检测仪器尚未实现,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人工判别杨梅成熟度的局限性,通过采集杨梅表面对相关特征波长光的反射信息,反演杨梅的酸度和糖度的便携式无损检测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杨梅果实糖酸度的便携式无损检测装置,其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的特定波段光源、光照强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光照强度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为32nm。外壳上设置有遮光壁7。特定波段光源和光照强度传感器均安装在遮光壁7的内侧。特定波段光源包括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所述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的发光位置分别设置有570nm和610nm的滤光片。
控制模块安装在外壳内。控制模块利用糖酸度检测模型,以第一LED灯、第二LED灯分别发光时检测到的光强度为输入信号,计算被测杨梅果实的糖度Csugar和酸度PH如下:
Csugar=A*Canth+B
PH=A*R1-B+C
Canth=A*R22-B*R620+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9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