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39292.2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2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何助强;唐秋元;邓继辉;吴小宁;杨柳;杨秀明;陈超;王文亚;余东升;胡柱提;卞轶卫;陈力;欧哲金;邓继文;雷涵;冉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6;E02D1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康奇刚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支挡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上阶桩施工;B、在桩上施工多排锚索;C、肋柱及多排锚索施工;D、肋柱及多排锚杆施工。通过本方案,在边坡横断面上,根据地质环境差异、建筑功能及环境要求、边坡的规模大小等特征,本着技术可行、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分别采用受力结构体系不同的支挡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承受边坡岩土体荷载,上部覆盖层采用桩锚体系,逆作法施工,能有效支护并保证安全;下部岩层采用肋锚挡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锚拉桩的施工方案而带来的工程造价高、工期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当岩土混合边坡覆盖层很厚时(覆盖层多为土壤层,比较柔软,覆盖层可能沿较硬的基岩面滑动),为对其进行有效支护,可采用常规锚拉桩施工方案,采用这种施工方式虽然能够减少覆盖层的滑动,但是由于需要将锚拉桩向下打入到基岩面中,因此工程造价很高,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锚拉桩的施工方案而带来的工程造价高、工期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上阶桩施工:桩定位放线,跳桩开挖进行桩的施工,桩竖向穿过覆盖层,桩的底部位于岩层中;
B、在桩上施工多排锚索:清除桩前土体至第一排锚索设计标高下0.3-0.8m,然后施工第一排锚索,在桩上钻孔至锚索设计深度,放钢绞线,灌浆,待锚索锚固体的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张拉封锚,施工桩面板;然后按照第一排锚索的施工方式继续向下施工多排锚索及相应的桩面板;
C、肋柱及多排锚索施工:开挖岩坡至桩底部下方的第一排锚索设计标高下0.3-0.8m,在坡面上钻孔至锚索设计深度,放钢绞线,灌浆,肋柱绑扎,浇筑肋柱,待锚索锚固体的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张拉封锚,施工肋柱面板;然后按照第一排锚索施工方式向下施工多排锚索及相应的肋柱和肋柱面板;
D、肋柱及多排锚杆施工:继续向下开挖岩坡至第一排锚杆设计标高下0.3-0.8m,在坡面上钻孔至锚杆设计深度,放锚杆钢筋,灌浆;肋柱绑扎,待锚杆锚固体的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浇筑肋柱,施工肋柱面板;然后按照第一排锚杆施工方式向下施工多排锚杆及相应肋柱和肋柱面板。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通过本方案,对于边坡的柔软的覆盖层,采用桩锚体系,逆作法施工,能对覆盖层进行有效支护并保证安全,提高了对覆盖层的支护效果。而对于下部岩层,由于岩层较硬,岩层本身就比较稳定,因此无需桩锚体系进行支护,故可采用肋锚挡墙进行支护,这样相比现有技术中整个边坡采用桩锚体系进行支护,由于肋锚挡墙的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均小于桩锚体系的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故采用本方案的施工方法能够保证边坡支护的效果的同时,有效节约工程造价,节约工期,便于实施和操作。
通过本方案的施工方法,能够在边坡横断面上,根据地质环境差异、建筑功能及环境要求、边坡的规模大小等特征,本着技术可行、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分别采用受力结构体系不同的支挡结构,不同的支挡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承受边坡岩土体荷载,采用传统桩锚挡墙、锚肋挡墙组合发挥其各自优势,达到有效支护,保证结构安全,有效节约了工程造价,节约了工期。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覆盖层比较柔软,相对于岩层容易滑动,因此在施工桩时,通过将桩的底部打入到岩层中,使得桩更加的稳定,提高了桩的承受荷载的能力,能够对容易滑动的覆盖层进行有效的支护。另外,由于覆盖层容易滑动,因此边坡的上部不稳定,故上部的支护结构采用了承受力较好的锚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能够对边坡的上部进行稳定的支护,而对于边坡的下部,由于边坡的下部为岩层比较稳定,因此无需采用锚索结构,采用锚杆结构即可对边坡的下部进行有效的支护,而锚杆的成本比锚索的成本要少很多,从而节约了施工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92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