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45387.5 | 申请日: | 202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4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杨;薛明;张加勋;向平;李俊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赵静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舱 结构 车辆 车身 连接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所述前机舱结构用于车辆,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前纵梁、横梁、减震塔和上端梁。所述横梁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减震塔设置在所述前纵梁上方;所述上端梁与所述减震塔和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前纵梁、所述横梁、所述减震塔与所述上端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结构。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中,通过一体铸造成型提升前机舱结构的连贯性,使得碰撞力在前机舱结构上能够得到较好的传递,从而提升前机舱结构的碰撞性能,同时还能减小前围侵入量以降低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前机舱框架结构是车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前机舱内各领域零部件的同时,还起到在碰撞中吸收能量、传递能量、为车身框架提供足够的刚度等作用。相关技术中前机舱结构一般由前纵梁、减震塔、前围板横梁等数十个零件焊接而成,结构复杂,碰撞力得不到较好的传递,造成前围侵入量大给乘员造成较大伤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前机舱结构用于车辆,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前纵梁、横梁、减震塔和上端梁。所述横梁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减震塔设置在所述前纵梁上方;所述上端梁与所述减震塔和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前纵梁、所述横梁、所述减震塔与所述上端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副车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前纵梁连接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电池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安装转向导柱。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筋条,所述筋条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筋条交错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吸能区域和与所述吸能区域连接的承力区域,所述吸能区域上设置有吸能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塔上背离所述前纵梁的一端形成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用于安装减震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梁远离所述前纵梁的边缘处形成有豁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加强筋。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前机舱结构和车身。所述车身与所述前机舱结构连接。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连接结构用于车辆,所述车身连接结构包括前机舱结构、A柱和门槛。所述前机舱结构为一体铸造成型结构。所述A柱与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下部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紧固件的轴线方向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门槛与所述前机舱的下部连接,所述门槛的端部与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下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重叠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下部包裹所述门槛的至少部分端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柱与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上部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紧固件的轴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舱结构的根部与所述门槛的内侧面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下部包括所述前机舱结构的根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柱与所述前机舱结构的根部连接有所述第一紧固件,所述前机舱结构的下部包括所述前机舱结构的根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柱包括两个,每个所述A柱朝向另一个所述A柱的内侧面,所述前机舱结构夹设在两个所述A柱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53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