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体藤壶清除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0714.0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5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戴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荇衍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59/06 | 分类号: | B63B59/06;B08B1/04;B08B7/02;B08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邵长松 |
地址: | 2011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体 清除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船体藤壶清除装置及方法,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壳体和带动壳体自转的转轴,还包括跟随壳体转动并借助超声波振荡剥离船体表面藤壶的清除机构,清除机构包括跟随壳体一同旋转并用于倾斜切削藤壶与船体粘接面的刮料刀和固定连接刮料刀并向其传递超声波机械振荡的超声组件,所述超声组件包括用于发射交流电信号的超声波发生器和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化为超声波振动的换能器,还包括用于增强超声波振动幅度的变幅杆。使用本发明,只需克服较小阻力即可实现对船体表面藤壶的清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除机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体藤壶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藤壶是一种喜欢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节制动物,其幼虫通过水流附着在基体表面,待变态发育为成体后通过在基体表面分泌特殊胶体,使自身钙质外壳粘附在基体的表面,且藤壶会彼此紧贴,常常会形成密集的群落,当藤壶附着在沿岸码头、船体的表面时,会产生许多危害,如增大行船的油耗,腐蚀船体表面。
目前,专利号为CN103213659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藤壶清除机构,该发明通过动力装置驱动带有外刀和内刀的壳体旋转,通过外刀切断大块污损物来进行初步清理,用内刀进行精细清理。该发明虽然能清除船体表面的藤壶,但由于通过刀具直接接触切除藤壶钙质壳体来达到清除目的,清理过程中阻力较大,对刀具硬度要求高,容易造成刀具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体藤壶清除装置及方法,其优点是只需克服较小阻力即可实现对船体表面藤壶的清除。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船体藤壶清除装置,包括壳体和带动壳体自转的转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跟随壳体转动并借助高频振荡剥离船体表面藤壶的清除机构,清除机构包括跟随壳体一同旋转并用于切削藤壶与船体粘接面的刮料刀和固定连接刮料刀并向其传递超声波机械振荡的超声组件,所述超声组件包括用于发射交流电信号的超声波发生器和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化为超声波振动的换能器,还包括用于增强超声波振动幅度的变幅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刮料刀会在转轴的带动下倾斜切向藤壶和船体的粘接处,超声波发生器的电信号通过换能器转化超声波机械振动,再经过变幅杆将机械振动的振幅变大,使得超声波振动能量集中在刮料刀的切削面上,使刮料刀产生高频振动,使得切削过程中的碎屑无法吸附刮料刀,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刀具清理藤壶过程中因为因切削过程中会产生的钙质碎屑吸附刮料刀表面,加速刮料刀腐蚀磨损的问题,而且刮料刀通过高频振动,将机械振荡传递给藤壶,可以加速破坏藤壶的内部结构,在切削过程可以通过振动自动调整切削角度,精准切入更为脆弱的粘接层,从而只需克服微小阻力即可实现对船体表面藤壶的清理。
进一步设置:所述刮料刀包括与船体表面呈15°至30°锐角设置的刀身,所述刀身顺着壳体转动方向的一端设有用于切削藤壶的刀刃,所述刀刃的侧面轮廓呈锐角状,所述刀刃切削方向上设有若干尖状的凸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刀身呈锐角设置使得刀身一侧远离船体表面,使得超声组件可以向刀身平行传递超声振荡的同时与船体表面保持相对安全距离;将刀刃设置为锐角三角形以及设置凸齿,可以在不缩小刮料刀整体切削面积的同时,增大局部切入粘接层的压强,且尖状的凸齿对超声振动的传递效果更好,便于刮料刀快速切入船体表面的藤壶层。
进一步设置:所述清除机构还包括用于产生磁吸引力进而带动刮料刀持续接触船体表面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表面且竖直朝向船体的滑槽和滑动连接滑槽的滑块,所述滑块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刮料刀,所述滑槽设有用于对滑块进行限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用于提供基础磁吸附力的磁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刮料刀可以在壳体垂直船体表面的竖直方向上进行滑动,由于船体外表面大多采用合金制造,可以被磁吸附,使得可以通过磁体吸附船体,由连接件带动刮料刀半自动调节刮料刀与与船体表面相对高度,使刮料刀持续贴紧船体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荇衍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荇衍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07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性聚氨酯组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陈腐垃圾筛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