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7787.2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2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虎;付畅;张继刚;曾繁鸣;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 | 分类号: | B60R16/03;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刘代乐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靠 零下 功耗 控制器 供电系统 方法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汽车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包括电池管理系统主控模块、供电电源继电器K1、第一防反串二极管和第二防反串二极管,供电电源继电器K1连接于常电电源与电池管理系统主控模块的电力信号输入端之间,供电电源继电器K1的线圈端通过第一防反串二极管与电池管理系统主控模块的自锁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供电电源继电器K1的线圈端通过第二防反串二极管与激活信号输出端连接。通过搭建由外部信号激活,控制器自我锁定的供电回路,由控制器自身软件实现电源锁定、下电前数据保存、下电控制等。保证各控制器电源控制和数据保存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下电状态下的零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系统电气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控制器数量越来越多,整车休眠状态下功耗也越来越大,整车车电源协同管理复杂度也逐渐增加,尤其在控制器上电激活和下电数据保存控制上复杂度大幅增加。
现有控制器供电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各部件均采用常电供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选用带休眠/唤醒功能的电源芯片,通过电源芯片实现控制器的上电唤醒,单片机控制数据保存后下电休眠该。该方法因各控制器的电源芯片均有休眠电流,随着控制器数量的增加整车休眠功耗也相应增加。
2、由一个特定的配电控制单元,控制其他各部件的电源供给,统一协调各控制器的上/下电。该方法由特定配电控制单元负责供电协调,对配电控制电源及控制电路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意外断电将造成被控部件的数据丢失。同时,正常的下电过程中需要配电控制单元发送下电请求、控制器执行下电操作、保存数据再反馈下电准备好状态信息,配电单元最后执行下电,交互逻辑复杂、通信、控制系统可靠性要求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休眠功耗增加、数据下电延时保存可靠性低、交互逻辑复杂等缺陷,提供一种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通过搭建由外部信号激活,控制器自我锁定的供电回路,由控制器自身软件实现电源锁定、下电前数据保存、下电控制等。保证各控制器电源控制和数据保存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下电状态下的零功耗。
本发明一种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系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控制器、供电电源继电器K1、第一防反串二极管和第二防反串二极管,所述供电电源继电器K1连接于常电电源与控制器的电力信号输入端之间,所述供电电源继电器K1的线圈端通过第一防反串二极管与控制器的自锁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继电器K1的线圈端通过第二防反串二极管与激活信号输出端连接。
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二防反串二极管包括一个或若干个并联设置的防反串二极管。
较为优选的,当所述第二防反串二极管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防反串二极管时,每个防反串二极管分别连接不同的激活信号输出端。
较为优选的,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下电请求信号或检测到满足下电条件时后,执行外设关闭和数据保存流程,并在结束流程后通过自锁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控制供电电源继电器K1线圈端失电。
较为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完成端口初始化后,通过自锁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控制供电电源继电器K1线圈端得电。
较为优选的,所述激活信号包括START档信号、ON档信号或A+供电信号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可靠零下电功耗的控制器供电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接收到任意一种激活信号后,供电电源继电器K1吸合,控制器上电运行;
控制器完成端口初始化后,通过自锁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控制供电电源继电器K1线圈端得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77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