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识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92200.7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8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许章华;胡新宇;李彬;周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10 | 分类号: | G06V20/10;G06T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张灯灿;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毒蛾 虫害 早期 源点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1)获取刚竹毒蛾越冬代与第一代时期的遥感影像,提取遥感影像中虫害信息;(2)将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区域合并为危害区,对危害区影像进行叠置分析,提取出公共区域,记为S1;(3)将无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依次赋值为1~4,将越冬代与第一代刚竹毒蛾危害影像叠放,利用差分分析,采用对应像元相减的方式,逐步比较影像中各个小区域像元值变化速率,提取变化速率大于设定阈值区域虫害范围,记为S2;(4)对S1、S2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分布信息。该方法及系统有利于快速、准确检测出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遥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识别方法及系 统。
背景技术
毛竹是我国经济竹种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竹种之一,广泛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浙江等省份。随着科技与工艺的不断进步,竹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 竹资源与竹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依赖,并成为许多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资 源。
准确、有效地提取刚竹毒蛾危害信息是评估毛竹林健康状况的基础。已有研究多着 眼于灾情监测与灾后评估,无法对刚竹毒蛾危害发生前进行有效预测,而识别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是实现刚竹毒蛾危害预测的前提。为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确定刚竹毒蛾 虫害早期虫源点的方法,为实现刚竹毒蛾危害预警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及 系统有利于快速、准确检测出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识别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刚竹毒蛾越冬代与第一代时期的遥感影像,提取遥感影像中虫害信息;
(2)将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区域合并为危害区,对危害区影像进行叠 置分析,提取出公共区域,记为S1;
(3)将无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依次赋值为1~4,将越冬代与第一代刚竹毒蛾危害影像叠放,利用差分分析,采用对应像元相减的方式,逐步比较影像中 各个小区域像元值变化速率,提取变化速率大于设定阈值区域虫害范围,记为S2;
(4)对S1、S2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刚竹毒蛾虫害早期虫源点的分布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101)提取毛竹林遥感信息:利用“基于片层—面向类”算法,即利用NDVI植 被指数提取竹林区域,对明亮区植被与阴影区植被进行片层分割,在此基础上利用纹理 信息实现面向类的竹林信息提取;
(102)提取刚竹毒蛾危害信息:依据不同刚竹毒蛾危害等级下毛竹林冠层的表征差异,以绿度、湿度、叶面积及光谱特征为评价指标,结合随机森林法,实现刚竹毒蛾 危害等级的遥感检测;所述遥感检测的计算方法为:
H=rf(LAI,CSI,NDMVI,GVMI) (1)
其中,各指标计算方法为:
LAI=1.992-0.031×B-0.009×G+0.034×R+0.00007369×NIR+2.69×SAVI(2)
CSI=[NIR+(NIR-R)]×(R-G) (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2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