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串补装置MOV防爆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02733.9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5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羿辰;彭珑;马鑫晟;王晨星;刘慧林;宋鹏;卢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12;G01R31/52;G01R19/00;G01R1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杨勇;崔博 |
地址: | 10004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mov 防爆 性能 测试 系统 方法 | ||
一种串补装置MOV防爆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工控机,与工控机通信连接的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并联连接的短路电流支路、放电电流支路、试品支路及直流充电电源支路,试品支路包括MOV短路试品;短路电流支路包括交流发电机及限流电感,用于利用交流发电机及限流电感,将短路电流输入至试品支路;放电电流支路包括放电电容器及调波电感,用于利用放电电容器及调波电感,将放电电流输入至试品支路;直流充电电源支路包括直流充电电源,用于对放电电容器进行充电;工控机用于控制直流充电电源的运行,获取MOV短路试品的电流,根据电流生成电流波形图。本发明达到了最严苛的考核效果,实现有效考核MOV防爆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尤指一种串补装置MOV防爆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串补装置具有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增强系统稳定性等优点,近些年来,已在我国多条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中得到应用。串联电容器组是串补装置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作为电容器组的保护装置。当带串补线路发生故障时,MOV在限制线路故障下电容器组过电压的同时,还需要吸收短路电流产生的能量,因此MOV的设计能量都很大,一般在几十MJ。由于吸收能量较大,MOV单元一般采用多柱并联的结构,整组MOV又由多个MOV单元并联组成。当某个MOV单元内电阻片柱发生受潮或电阻片劣化时,在短路故障时整组MOV的分流就会不均匀,有缺陷的MOV单元会流过较多的短路电流,造成MOV击穿,进而引发限压器压力释放,串补装置被迫停运。
当前除个别在运串补采用复合外套MOV外,其余串补装置MOV均采用瓷外套。MOV瓷外套的防爆设计性能考核采用的是GB/T 11032-202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第8.10节短路试验的要求。其规定MOV在进行短路试验(也称压力释放试验)时,内部应能承受工频63kA/0.2s,峰值约110kA左右的放电电流,不发生瓷外套粉粹性爆炸。但该试验的考核工况仅考虑了短路电流的影响,没有考虑电容器组放电电流的影响。即使通过了国标要求型式试验的MOV,其瓷外套在MOV击穿故障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粉碎性爆炸。因此需要采取新的试验方法对MOV防爆性能进行可靠考核。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补装置MOV防爆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实现有效考核MOV防爆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串补装置MOV防爆性能测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工控机,与所述工控机通信连接的测试装置;
所述测试装置包括短路电流支路、放电电流支路、试品支路及直流充电电源支路,所述短路电流支路、放电电流支路、试品支路及直流充电电源支路并联连接,所述试品支路包括MOV短路试品;
所述短路电流支路包括交流发电机及限流电感,所述短路电流支路用于利用所述交流发电机及所述限流电感,得到预设的短路电流,并将短路电流输入至所述试品支路;其中,所述交流发电机与限流电感串联连接;
所述放电电流支路包括放电电容器及调波电感,所述放电电流支路用于利用所述放电电容器及所述调波电感,得到预设的放电电流,并将放电电流输入至所述试品支路;其中,所述放电电容器与调波电感串联连接;
所述直流充电电源支路包括直流充电电源,所述直流充电电源支路用于对所述放电电容器进行充电;
所述工控机用于控制所述直流充电电源的运行,以及获取所述MOV短路试品的电流,根据所述电流生成电流波形图;其中,所述电流波形图用于MOV防爆性能分析。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短路电流支路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交流发电机、限流电感串联连接。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电流支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放电电容器、调波电感串联连接。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工控机还用于在所述短路电流达到峰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027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