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端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13276.3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5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黄锋锋;覃勇;尹怡辉;席虹标;熊平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0/40 | 分类号: | H04B10/40;F16F9/08;F16F9/32 |
代理公司: | 桂林文必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34 | 代理人: | 张学平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端机 | ||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端机;包括光端机机壳、保护箱、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第二减震单元,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第二减震单元均由多个气囊减震组件构成,每个气囊减震组件均包括第一固定板、减震气囊和第二固定板,将光端机机壳安装在保护箱的内部,在光端机机壳与保护箱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第二减震单元,当车辆行驶在恶劣环境下行驶时,通过第一减震单元和第二减震单元上的减震气囊进行减震,通过减震气囊内部的气体进行减震,从而避免光端机机壳剧烈晃动,避免光端机机壳的内部的电子仪器剧烈震动,产生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端机。
背景技术
光端机是一个延长数据传输的光纤通信设备,它主要是通过信号调制、光电转化等技术,利用光传输特性来达到远程传输的目的。光端机包括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完成电/光转换,并把光信号发射出去用于光纤传输;光接收机主要是把从光纤接收的光信号再还原为电信号,完成光/电转换。光端机作用就是用于远程传输数据。
在车辆上涉及到大容量数据传输和安全保密传输的场合下,光纤传输成为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市面上出现了部分车载式光端机,但当车辆在山地、沙地等恶劣环境下进行时,光端机会被剧烈晃动,可能会导致内部电子仪器被震动,出现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端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当车辆在山地、沙地等恶劣环境下进行时,光端机会被剧烈晃动,可能会导致内部电子仪器被震动,出现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端机,所述光端机包括光端机机壳、保护箱、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第二减震单元,所述光端机机壳位于所述保护箱的内部,所述保护箱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光端机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板,所述接口板与所述开口相对应,所述接口板上设置有多个通信接口,所述光端机机壳远离所述接口板的一端与所述保护箱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减震单元,所述光端机的四周与所述保护箱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减震单元;
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均由多个气囊减震组件构成,每个所述气囊减震组件均包括第一固定板、减震气囊和第二固定板,所述减震气囊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减震气囊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光端机机壳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保护箱的内壁拆卸连接。
将所述光端机机壳安装在所述保护箱的内部,在所述光端机机壳与所述保护箱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当车辆行驶在恶劣环境下行驶时,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和所述第二减震单元上的所述减震气囊进行减震,通过所述减震气囊内部的气体进行减震,从而避免所述光端机机壳剧烈晃动,避免所述光端机机壳的内部的电子仪器剧烈震动,产生损坏。
其中,每个所述减震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口,每个所述进气口上均设置有进气管,每个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均设置有橡胶垫,每个所述减震气囊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每个所述减震气囊上均设置有所述进气管,当需要对所述减震气囊进行充气时,可以将打气筒上的气针插入至所述进气管的内部,从而对所述减震气囊进行打气,当充气完成后,拔除气针,使得所述减震气囊内的气给所述橡胶垫一个向外的力,致使所述橡胶垫还原成紧闭状态,每个所述减震气囊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使得所述减震气囊在进行减震过程中发生形变后会恢复至原位,相较于减震柱减震的方式,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和四个所述第二减震单元之间在减震时,力的传递不会发生冲突。
其中,所述保护箱包括箱体和两个安装板,所述箱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均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两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箱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设置有所述螺纹孔,利用螺钉,通过所述螺纹孔将所述保护箱安装在车内。
其中,所述保护箱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每个所述减震气囊上设置的所述橡胶垫均与所述保护箱的内壁相对应,每个所述通孔分别与一个所述橡胶垫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32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