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14214.4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2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元飞;雷艳;李军锋;杜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41A31/02 | 分类号: | F41A31/02;F16M11/04;F16M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丁侃 |
地址: | 710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甲 装备 火炮 身管内 窥探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广角无线摄像头,无线广角摄像头可滑动的插接于定位机构的内腔中部;检测盘,检测盘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套接于广角无线摄像头的外壁前侧,检测盘的外壁沿周向等距的开设有若干挤压槽,检测盘的中部沿周向开设有与挤压槽内腔相连通的传感槽;传感器,传感器设置于传感槽的内腔;推杆,推杆的内端位于传感槽的内腔,推杆的外端可滑动的延伸进挤压槽的内腔;挡片,挡片设置于推杆的内端,挡片的位置与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本装置可以准确的检测出膛线的损伤,避免出现漏检的情况,便于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火炮在使用过程中,身管内膛会出现烧蚀,锈蚀,挂铜,裂纹等表面瑕疵,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影响射击精度和使用安全性,现在火炮的安全数据主要是基于发射炮弹的数量统计的,但是也取决于不同的环境,如装药量大小,发射频率高低,因此为了保证火炮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对火炮进行定期检测;
膛线又名来复线,由于其截面形状类似风车,又称风车线,膛线可以说是枪管和炮管的灵魂,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内窥检测技术由发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美国光学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根可实用的传像束,且形成了商品化生产,随后又制造出系列内窥镜并开始应用于汽车,飞机维修,火炮炮管,固体推进剂药柱,管道等方面的维护与检测;
传统的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需要将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插入至炮管内移动,并利用其前端的摄像头与外接显示屏连接来观察炮管内壁的损伤情况,但是传统的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在进行损伤检测时,通常需要人眼观察检测,虽然人眼可以准确的观察到炮管内壁上的损伤,但是由于膛线是凹陷在炮管内膛上,所以利用人眼观察,很难准确的观察到膛线的损伤,进而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无法准确的检测出膛线的使用状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甲装备火炮身管内窥探伤检测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广角无线摄像头,所述无线广角摄像头可滑动的插接于定位机构的内腔中部;检测盘,所述检测盘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套接于广角无线摄像头的外壁前侧,所述检测盘的外壁沿周向等距的开设有若干挤压槽,所述检测盘的中部沿周向开设有与挤压槽内腔相连通的传感槽;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传感槽的内腔;推杆,所述推杆的内端位于传感槽的内腔,所述推杆的外端可滑动的延伸进挤压槽的内腔;挡片,所述挡片设置于推杆的内端,所述挡片的位置与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滚球,所述滚球可滑动的内嵌于挤压槽的内腔,且滚球的一部分延伸出挤压槽的内腔,所述滚球的内侧设置于推杆的外端;弹簧,所述弹簧套接于推杆的外壁,所述弹簧的外端卡接于滚球的内侧,所述弹簧的内端卡接于挤压槽的内腔内侧;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中部套接于广角摄像头的外壁,所述外壳的前侧沿周向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与其内腔相连通的第一限位滑槽,所述外壳的外壁沿周向等距的开设有若干限位孔,所述外壳的后侧沿周向开设有两个与其内腔相连通的滑槽。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内嵌于外壳的内腔后侧,所述旋转环的前侧沿周向等距的开设有若干如其内腔相连通的第二限位滑槽;第一限位滑块,所述第一限位滑块相适配插接于第一限位滑槽的内腔内侧;第二限位滑块,所述第二限位滑块相适配插接于第二限位滑槽的内腔内侧;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前侧两侧内端分别设置于第一限位滑块和第二限位滑块的内端,所述伸缩杆的外端贯穿限位孔的内腔延伸出外壳的内腔;挤压板,所述挤压板设置于伸缩杆的外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42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转炉终渣中TFe含量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小型低功耗长寿命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