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连续流大循环厌氧氨氧化工艺反应装置及实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24902.9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80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王聪;张树军;戚伟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王翠翠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连续流 大循环 厌氧氨 氧化 工艺 反应 装置 实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新型连续流大循环厌氧氨氧化工艺反应装置能够实现连续运行,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搅拌混合设备,维护成本低。采用上述装置的实时控制方法,能够实现高达20~200倍的循环量和5~30m/h的上升流速;能够解决载体生物膜厌氧氨氧化工艺混合传质效果差的难题,实现厌氧氨氧化载体生物膜与污水的充分混合传质;促使池内呈悬浮态的微生物快速的颗粒化,本发明反应装置中微生物以颗粒污泥为主,抗水质、水量冲击负荷能力强,沉降性能好、能够有效持留在反应器内。本发明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与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结合,在同一系统中实现,充分发挥厌氧氨氧化工艺优势,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程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实施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生化处理装置与方法,属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型连续流大循环厌氧氨氧化工艺反应装置及实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应用主要以载体生物膜和颗粒污泥两种形式为主,其中,载体生物膜能够实现良好的挂膜效果、实现厌氧氨氧化菌持留在反应装置中,但其主要应用以一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为主,其在二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的应用,受限于没有较好的搅拌形式,导致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与载体生物膜上的功能菌种难以充分有效的接触,得不到较好的混合效果,引起污泥堆积在载体生物膜表面,继而严重影响处理效果,限制了二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大规模应用;其次,工程启动应用载体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在制作、运输、储存、安装、接种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困难,成本较高。
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工艺无需载体,颗粒污泥状的厌氧氨氧化菌沉降性能好、能够有效持留在反应器内、抗冲击负荷能力高,可作为工程启动接种的优选污泥,但其培养困难,世界上第一个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工程启动时间长达2.5年之久;在目前的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工艺中,颗粒污泥的形成,主要是靠曝气和大比例液体的回流提供剪切力,消耗大量电能,且控制条件难度大。
厌氧氨氧化工艺是目前公认最经济高效的污水脱氮技术,但上述2个方面的问题:(1)生物膜工艺难以获得良好的混合传质效果、工程接种难度大、成本高,(2)颗粒污泥难以快速的启动、动力消耗大、控制条件难度大,严重制约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程化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新型连续流大循环厌氧氨氧化工艺反应装置及实时控制方法,本发明反应装置能够实现连续运行,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搅拌混合设备,维护成本低,系统中的循环量高达20~200倍、上升流速达5~30m/h,有效的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载体生物膜与污水的充分混合传质、促使池内呈悬浮态的微生物快速的颗粒化。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新型连续流大循环厌氧氨氧化工艺反应装置,其结构见附图1,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装置包括PDA反应池、曝气池、PNA反应池、在线DO监测仪Ⅰ、在线DO监测仪Ⅱ、在线DO监测仪Ⅲ、在线氨氮监测仪、在线硝氮监测仪、鼓风机、气体调节流量计、曝气器、布水管、进水管、连接管Ⅰ、连接管Ⅱ、连接管Ⅲ、出水管和控制箱。
其中,PDA反应池、曝气池、PNA反应池依次设置,底部均设置布水管;PDA反应池与曝气池之间通过连接管Ⅰ相连,曝气池与PNA反应池之间通过连接管Ⅱ相连;PNA反应池通过连接管Ⅲ与PDA反应池前端的进水管相连;曝气池连接鼓风机,通过曝气器和气量调节流量计对曝气池进行曝气调节;PNA反应池与出水管相连。
所述进水管的污水与连接管Ⅲ中回流的液体混合,通过布水管,一同进入到PDA反应池的底部区域;PDA反应池上部出水流经连接管Ⅰ通过布水管,一同进入到曝气池的底部区域;曝气池上部出水流经连接管Ⅱ通过布水管,一同进入到PNA反应池的底部区域;PNA反应池上部循环液体流经连接管Ⅲ与进水管的污水混合,出水由出水管排放;
所述反应装置设置实时控制系统,所述PNA反应池中设置在线DO监测仪Ⅰ、在线DO监测仪Ⅱ、在线DO监测仪Ⅲ、在线氨氮监测仪、在线硝氮监测仪,由控制箱收集在线监测仪的数据,并根据控制程序反馈至气体调节流量计,实现曝气量的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49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