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共振诱导的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29725.3 | 申请日: | 202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6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汤磊;李尚俊;徐丽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鼎镓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10 | 分类号: | A61L2/10;A61L2/26;H02J50/12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张毅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共振 诱导 无线 驱动 紫外线 杀菌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共振诱导的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包括分离的发送部和接收部;发送部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共振元件和第一供电模块;接收部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第二共振元件、第二供电模块和LED模块,第二供电模块与第二共振元件电性连接,LED模块设置于第二供电模块的上表面且与第二供电模块电性连接;第一共振元件与第二共振元件之间的距离处于共振诱导距离阈值范围内。本发明实现了不需要将本装置连接外界电力供应设备,就可以直接使用本装置进行杀菌消毒作业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驱动LED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共振诱导的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
背景技术
红光led被开发并商用化后,蓝光led的开发虽然在持续地进行,但一直没能制作出有效p-type GaN的技术性难题。直到1998年中村修二找到有效活性化pGaN层Mg的方法,同时打开了blue led的技术时代。GIST新材料工学的Sung-Ju Park教授团队把纳米大小的银(Ag)用作表面等离子物质,以纳米粒子的形态插在LED内部活性层的近处,该技术于2008年实现了世界首个光效率提高了30%以上的利用表面等离子体的氮化镓LED。之后于2014年,LG INNOTEK以下一代垂直型技术为基础,变更了LED芯片的设计结构,使光效率提高了30%以上。另外,Tae-Geun Kim高丽大学教授团队用玻璃透明电极、氮化硅(SiNx)替代一般用于LED透明电极层的ITO用作薄膜,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提升9%的效率。蓝光led内产生的光大部分由半导体表面反射,实际上不能很好地向外提取光,2018年首尔大学EuijoonYoon教授研究团队和庆熙大学Sun Kyung Kim研究团队开发出可高效提取光的新蓝宝石衬底制造技术,解决了前述问题。UVC LED在1200度的温度下可生长出高质量GaN薄膜,但是为了生长高质量AIN薄膜,需要1600~1800度的高温新型气相外延生长技术(MOCVD),2012年Crystal IS公司(Crystal IS,Inc.)开发出光功率10兆瓦的UVC LED后,2013年one chip公司随即开发出世界首个光功率65兆瓦的UVC LED。随后LG INNOTEK于2017年开发出世界首个70mW功率的UVC LED,之后成功开发出垂直方式的100mW级高功率紫外线LED。
现有的LED一般是直接用电线连接来供应恒定电流给LED,从而驱动LED的。应用了蓝光或白光LED的照明、显示器等通过电器设备可以轻松获得电力供应。由于LED在这些应用领域可以轻松获得电力供应,所以光量、效率等问题是其重要考虑因素。而杀菌消毒领域一般使用的水银灯也是需要电力驱动的,即使用LED替代水银灯,也必须要有电气供应才可以运行。而当LED替代水银灯后,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在新产品上应用LED会出现无法通过待消杀设备获取供应电气的情况,因此需要为应用LED的杀菌设备进行新的电力供应设计,使得其应用不再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现有的LED消杀设备中LED难以获得电力供应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共振诱导的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所述无线驱动紫外线杀菌装置包括分离的发送部和接收部;
所述发送部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共振元件和第一供电模块;
所述接收部包括防紫外线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第二共振元件、第二供电模块、和LED模块,所述第二供电模块与所述第二共振元件电性连接,所述LED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的上表面且与所述第二供电模型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共振元件与所述第二共振元件之间的距离处于共振诱导距离阈值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共振诱导距离阈值范围为0至60cm,包括0cm或60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共振元件为空心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共振元件为空心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鼎镓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嘉兴鼎镓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97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成型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件及其成型方法
- 下一篇:气溶胶生成装置